當FF叛逃之時....E3 2008事後分析(1)
文: 傑特
雖然比起往年E3的地位已經不復再,但好歹還是北美一年一度的遊戲大展,對於主攻北美市場的遊戲廠來說還是不能打馬虎眼的。所以今年還是爆出一個又一個的大新聞,關於其他廠的下一篇再談到,現在先說引起業界又一次地震的『FF13叛逃事件』
遲早問題吧
其實自從去年初PS3的銷量開始放緩的時候,筆者就已經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各大遊戲廠跳船是早晚的問題,特別是當一隻又一隻的大作由本來的獨家變成多平台時,眾人的心態已經不再是『會不會』,而是『什麼時候』,因為第三廠商並沒有理由為了道義而將本來可以賣一百萬的遊戲放到最多只能賣五十萬的主機上。遊戲不好賣什麼也假。
其實Square enix將他們最賺錢的遊戲FF13放到叉0上推出只是早晚問題,以前PS2由於全球都好賣所以不用考慮多平台的問題,但現在就不得不考慮PS3在海外的市場佔有率了,對,北美現在是賣出五百萬部PS3,日本二百萬,其他地方六百萬,即粗略估計全球一千四百萬,以一部出了一年半的主機來說不能算不好成績。理論上即使在這部主機上推出百萬大作還是有錢賺的。問題是眾所週知PS3的用家有很大的部份買來跟本不是為了玩遊戲的,他們買PS3只是為了看影碟,事實上即使現在PS3還是市面上性價比最佳的Blue-Ray Disc Player之一,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導致主機的銷量一直不錯但遊戲卻不好賣,在這種現像下廠商想以主機的成長來判斷遊戲能夠賣出多少已經是不準確了,以去年一整年為例日本國內最好賣的《我們的哥爾夫5》也不過三十萬!其他一般都是二十萬左右,如果遊戲的制作成本不高還可以忍耐,但除非像Capcom、SEGA、光榮那樣將PS2的開發引擎加加減減搬去PS3,不然想發揮PS3最大效能就得由頭做起重新開發,成本便立即變成天價了。對於廠商的考量是:既然要重新開發,還不如一開始就打著多平台的主意來開發遊戲引擎,這樣要玩多平台自然更簡單,像Capcom的《Biohazard 5》就是這樣,而Sq-ix這次也是如此。
MGS4的啟示
不過筆者以為導致Sq-ix下定決心是MGS4。
當然,筆者不是說只因為MGS4賣得不夠多就讓Sq-ix決定將海外的DD13玩跨平台,這種決定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個月之間決定然後發表,顯然是一早已經有了計畫,只是礙於Square能夠成為世界級的遊戲公司很大程度是PS年代得到Sony全力支持,他們的FF7才可以如此快速地打入全球市場,而之後的每一集Sony都很盡力的配合宣傳,再加上之前更入股Square,所以雖然現在已經被Enix的領導層主政,但要一下子就翻臉不認人也真的有點兒那個,特別是在日本這個講關係、講人脈的社會這種翻臉比翻書更快的做法更為日本社會所不容。所以像外國那種認錢不認人,This is business式的企業文化在日本還是不通用的。所以Sq-ix即使背地裡做了足種準備,但要一下子就翻臉還是有難度的。
不過MGS4的銷量卻讓Sq-ix下了決心。
其實MGS4的表現的確可以作為一隻超A級大作的銷量指標,因為MGS4可算是歷代同系列之中宣傳最大的,雖然在發表的形式上仍是採用傳統的E3->TGS的模式,但宣傳攻勢上卻空前壯大,可算是自FF8之後宣傳最巨大的遊戲之一,連即使不玩遊戲的人去買衣服都會見到MGS4的宣傳T裇,再加上全球狂谷的氣勢,讓這遊戲成為本年度最花錢宣傳的作品之一。雖然遊戲的質素也真的配得起這種級數的宣傳(而不像FF8宣傳很大但遊戲很爛,不過這是題外話),可是結果又如何?一個月全球只是二百萬,國內六十萬。對,以PS3遊戲來說六十萬就差不多等於Wii的的二百萬,PS2的三百萬了,但以遊戲的制作成本以及驚人的宣傳攻勢來計的話,全球才二百萬顯然是不夠的,甚至乘二的四百萬也不夠,個人保守估計以MGS4的質素和宣傳來看,全球如果賣不到八百萬都算失敗,單是日本國內就要賣二百萬了吧?
但現在日本國內的遊戲除了任天堂自己之外就只有Capcom的Monster Hunter系列才有這個挑戰二百萬的本事,而且還要是在PSP這個平台。如果將FF13放到Wii上推出要挑戰二百萬並不困難(看看《Wiifit》日本推出才半年、歐美推出才三個月就已經全球六百萬了,FF13會比他更遜嗎?不是不可能但也不會太誇張),但在PS3想挑戰一百萬卻難如登天。偏偏像小島那樣Sq-ix一直要搞一隻畫面最佳的遊戲,如果要放到Wii上去等於自打嘴巴,面子完全拉不下來,再加上Square當然就是因為《龍王傳說》和任天堂反目,現在竟然要將自家的招牌大作放回任天堂陣營,也真的是丟臉丟到日本海溝去了。
所以無可奈何之下只好選擇叉0作為目標,實行『有限度』的跨平台化。
大公司也玩一腳踏兩船?
不過即使想跳船也不是說跳就跳,首先是作為日本國民級遊戲(雖然這個招牌越來越不值錢),如果只推出在海外的主機的話絕對會被人罵賣國賊。其次是叉0在日本有多少人買大家都心裡有數,如果玩獨市專賣的話保證死得很難看,更慘的是先看看上一集FF12的數字:日本國內二百四十萬,北美一百八十萬,其他地區八十萬,加起來才五百萬。這些數字代表什麼意思?
第一:就是FF系列真正的主戰場還是在日本,以最好賣的FF8為例雖然全球去到八百萬但單是日本國內就已經佔了三百六十萬,差不多等於其他地區的九成,而在FF12的比例也是一樣,也就是說如果日本就已經是整個帳面的一半銷量,日本不好賣的話全球再好賣都補不回。但日本的叉0跟本沒有人買,如果只推叉0版不是死路一條?所以Capcom的《Biohazard 5》推多平台的原因亦是在這裡。
第二:FF的銷量其實不斷在下跌,由最頂點的八百萬跌到五百萬,過往只靠單一平台就想賺大錢是越來越難了,而PS3更是不用妄想,所以跨平台化是唯一的出路。
不過另一方面之前也談到過,Square欠了Sony不少恩情,他們不像Capcom中途才過來而是Sony成功的大功臣之一,甚至很多人都認為如果不是當年Square帶FF來投的話,PS和SS的死鬥誰贏還不一定。如果現在就將遊戲全球跨平台也太沒義氣了。所以Sq-ix想出一個其實極之“縮骨”的做法,就是國內仍是PS3專賣,海外全球化。
搵笨到爆的“地區跨平台”
這種日本專賣,海外跨平台,表面上PS3在日本還是保持專賣的叫座力,再加上早上市,聽起來好像還有一點優勢,但日本的叉0有多少部?再怎樣本事也不過賣十來萬隻,跟本成不了氣候,也就是說即使日本也是跨平台但玩家還是只會買PS3而不是叉0版。而Sq-ix就是算好了這一條縮數:反正叉0版都不好賣,還不如不推出日語叉0版,一來之前吹得那麼漂亮的“FF為PS3專有”的牛皮就不會破,二來也不需要趕著推出日語叉0版,也算留了一點面子給Sony。可是細心一點就知道即使有日語叉0版也不可能影響到PS3版的銷量,至於那些FF Versus 13更只是外傳,連正傳海外也不是特別好賣那外傳海外更可以不理,完全主打國內的遊戲獨佔就讓PS3獨佔吧!至於海外由以叉0的市場佔有率要賣到和日本接近的數字不會太難,再加上PS3版本那就回到本了,這樣美日加起來銷售自然好,最少也不會比PS3專賣來得差。反正必要時日本還可以再推出國際版再搶一筆,這個算盤怎樣打也沒差。
在這種計數計到盡的策略下日本雖然仍是能保有FF13這一支大炮,在銷量方面的影響是不大的,反正有問題也不會是出自跨平台這個策略上(之前也看到FF的銷量是一集低過一集吧?)。但海外就是致命一擊了,特別是北海一直都是叉0的大本營,如果同時有兩個版本你以為玩家會買PS3版還是叉0版?特別是FF一直都是機迷向的作品,而比起PS3來說叉0其實更機迷化,那玩家會買那個版本就顯而易見了。
海外PS3的致命一擊
國內而言由於叉0從不成氣候,所以獨不獨佔也沒關係,但在海外的影響就大了,不但止對遊戲本來就不多的PS3是重重一擊,甚至連任天堂的Wii也受到影響,雖然Wii的氣勢還是很強,但缺少第三廠的強勁作品,特別是海外的強勁作品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問題,現在Sq-ix這樣跳船雖然還不致於讓叉0的銷量突然跳升,甚至實質的影響也是有限,但在氣勢上卻是強了不少,特別是自Wii出現之後叉0一直都無法找到一件大新聞來逆轉氣勢,現在得到這一件武器不單在海外可以重振苦悶的氣氛,即使國內也會有所刺激,再加上《Star Ocean 4》的叉0獨佔,讓叉0在海外的優勢更大。
在這種情形下,Sony還能有什麼變法呢?上一次任天堂在N64沒落時靠GBC支持者,現在他們難道真的要靠PSP支持?而且任天堂有的是才華,他們可以倒下再起來,但Sony的遊戲開發部有這種才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