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目錄 | 其他文章

熱門專題

人出我又出,抄襲成主流?E3 2009分析(硬件篇)
文:傑特

  自從06年發表Wii之後,這兩年E3都靜得近乎不存在,既沒有特別大作發佈亦沒有新技術提出,作為一個針對業界的遊戲展來說實在不合格。幸好這一年的E3簡直就像要一洗兩年的臭氣,一口氣連發多樣新硬件新技術,遊戲也有一大堆,讓這次E3重新取回業界最有影響力的遊戲展地位。

  

Natal:注定失敗的優秀產品?

  首先是傳聞很久、Microsoft推出的體感系統Natal(很典型MS式改名品味-不知所云),其實早在06年筆者在TGS就已經被MS的公關部同事問過這方面的意見,當時筆者表示:除非你們能夠將整部主機砍掉重練,並強制要遊戲廠商使用這套系統,否則另加的體感系統不會成功。當然筆者這種小角色的區區冷水自然不會放在眼內,結果終於在09年推出這個針對Wii的新型操作系統了,不過相比起另一邊只是配合Eye Toy的『PSmote』手掣(因為筆者唯一見過Eye Toys的竟然只有在TGS,所以基本上可以不理,反正也沒幾個人會買,而且,那個試作型有點像某類糟糕玩具...),MS的野心大得多,他們不是要像Sony那樣人有我有,別家有什麼成功的產品我們也跟著推出類似的玩意。而是針對Wii的弱點,推出一個擁有壓倒性技術優勢的產品,而這就是一個結合了咪高鋒、空間感體和鏡頭的三合一感應棒。

  無疑,在技術面上Natal真的很棒,在Demo上可以完美地感應到玩家的所有動作,只要玩家作出某個動作,畫面上就能重現,而且加入鏡頭亦可以和其他玩家作視像對戰,而咪高鋒除了可以擺脫耳機的限制而邊玩邊談話,還可以利用聲音輸入指令甚至和遊戲中的角色交談!這當然比起只有水平和衝擊感應儀的wiimote,以及用紅外線作定位的wii感體棒(其低科技到你可以點兩支蠟燭代替!也真是低科技得有點誇張),這個Natal跟本就是外星文明了。先不管實際上有沒有畫面和示範那麼神,MS的產品也往往要實際操作才知好不好,但在其技術面上的展示倒是滿分的-最低限度在看影片和示範上就是這樣。

  但筆者不認為這產品會成功。

  首先,在高科技史上,最高技術的產品和最成功的產品可以完全沒有任何關係,一件成功的產品往往關乎很多不同的因素,想想現在最好賣的主機偏偏是技術最差最陽春的Wii就知道了,你可以想到一千個理由說Wii是垃圾,但這是一部全球熱賣五千萬部的主機,這就正好說明產品的技術和群眾接不接受可以有關,但更多時候是全無關係一樣。

  Natal的最大問題並不在於硬件技術上,因為在這方面筆者對MS還是很有信心的,但問題在於:會有幾多遊戲廠願意用?

  

沒人用的就是沒用

  其實這也是筆者當年向MS的同事說的重點,很多人都著眼於體感系統,以為只要叉0也加入這套系統就天下無敵(真奇,叉0的支持者不是認為wii那種玩意是所謂的奇技淫巧、不切實際的玩意?為什麼現在又來這一套了?他們最自傲的硬派去了那裡?),但卻沒留意到,一件硬件如果沒有軟件去配合,那只是一件阻地方的東西而已,而問題在於:如何讓遊戲開發者必需去用這件產品來開發遊戲?

  對!問題就在這裡!人是有墮性,當你習慣了一種模式而又沒什麼極嚴重的緊急問題的時候,就會不思上進地想繼續同一模式,直到最差之時才會轉-甚至即使這樣還不轉的也大有人在。現在叉0的主流是FPS、動作遊戲和運動遊戲,最多加多個音樂遊戲(雖然好像只有結他英雄一隻,現在再追加Beatles?),這些遊戲一直以來都用手掣用得好好的,既然傳統的手掣可以賣到數百萬,那為什麼要改用一個體感系統出遊戲?而這個體感系統又絕對不可能在頭兩年就有數百萬!而且即使可以一年內萬三百萬,但有沒有這個需要改掉現在已經很純熟的手掣操作系統,而重新去研究一個體感系統?Wiifit賣得夠多了吧?但又有幾個遊戲用到那塊Wii Balance Board?那事情不就明白了嗎?

  要推一件創新的硬件,就必需要像任天堂甚至是apple那樣,他們硬冒險地將已經成功的設計全部丟棄,然後強制性地改用新設計,你除非不使用,不然不管你願不願意都要使用新設計,那用家就會在這種強逼下明白該設計的好,自然會越來越多人用。同一道理,Wii能夠成功正好是任天堂堅持將傳統手掣當成另買品,然後強制用家以至遊戲廠都必需使用這件新產品,由於那是現成包在Wii上,除非你遊戲送手掣,否則遊戲廠必需先假定玩家只會用Wiimote來玩遊戲,那開發者當然只能為Wiimote開發遊戲,既然使用就自然會學著試用新型的操作系統,繼而越用越熟練,越出越好越出越多,那這種新的操作系統就在廠商的支持下成功了。對,這是很漫長的道路,而且一開始主機廠必需身先事卒地推出大量遊戲來『教育』遊戲廠如何使用Wiimote,而且要讓開發者『想替代方案還不如用Wiimote簡單』的想法,這樣才能普及。但MS的遊戲開發部們可沒有任天堂那麼多而有力,遊戲的產量少也算了,遊戲的種類亦有限,那又如何能單靠MS一己之力來推新平台?所以筆者才會如此不看好這個新硬件。

  難道真的像友人胡氏所言推成人遊戲又或者推iDol Master真人跳舞版嗎?

  

PSP Go:PSN才是關鍵

  另一個大重點則是E3之前已經露了底的PSP Go了。

  當F氏將連結傳結筆者問感想時,第一個回應就是『一部純玩遊戲的iPhone』,對方還以為筆者沒看清楚內容,但筆者則很簡單的回應『一部沒用UMD,只在網上下載遊戲來玩,又可以看影片,但又不是用來取代現在的PSP,那不就是一部沒有手機和一般軟件功能的iPhone嗎?』而這點也正是筆者並不看好PSP Go的理由,雖然程度並沒有Natal那麼鐵口直斷地看衰,但也不抱太大期待-假如PSN不能作出配合的話。

  為什麼iPhone賣遊戲可以取得成功?不是因為iPhone擁有強大的能力,而是他以一個世上最多人使用的多媒體管理軟件iTunes為基礎、配合iTunes Store的一整個完整配套,以達到即使完全不會電腦也可以簡單地管理音樂影片軟件等等。這個配套在多年下來已經是相當精練,用家只要接上電腦,然後在iTS選自己想買的遊戲,一按即下載然後送到iPhone上,在一個極為便利的系統上以很相宜的價錢買遊戲然後玩,更重要的是,除了遊戲還有很多不同的實用軟件,讓iPhone成了一個功能強大的PDA。可是現在PSN有那麼普及嗎?算不客氣的一句,那個PSN的版面可謂爛透了,雖然也不喜歡Xbox Live那種銅臭味十足、到處都是要人付錢的謀人寺格局,但像PSN那種複雜不討好,在電腦上買遊戲還得裝這裝那搞一大堆,而且之後還要左轉右轉才買到遊戲-甚至跟本找不著,那還能夠吸引玩家熱心下載遊戲嗎?如果真的那麼容易、只要人有我又有的加同一服務就成功的話,那Sony就不會在老本行的音樂服務中被apple吃得死死吧?

  所以如果真的要成功,PSN就要有大幅度的改良,讓玩家可以很簡單地買到遊戲而且簡單地管理,而不是現在介面混亂操作又不順手,真是找到遊戲熱情也冷了,既然也抄到這樣為什麼不抄抄任天堂的做法?

 

為什麼要買PSP Go?

  不過即使為PSP Go度身訂造一個新的PSN,成功的機會也只有一半,另一半就是讓玩家有非買PSP Go不可的理由。

  但從已知的情報來看,PSP Go卻明顯地只是一部取消了UMD的PSP,沒錯這樣更輕更少,但就現時為止卻看不出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什麼和傳統的PSP不一樣,Sony也不是要取代UMD的PSP,那這個玩意的定位就有問題了,你如果要玩PSN下載回來的遊戲,會用手上還在用的PSP,還是有閒錢地去買一部PSP Go?換你是遊戲廠,會開發一隻遊戲只給PSP Go還是兩機皆可用?那以現時PSP佔市場的數量又有幾個真的會跑去多買一部PSP Go但做的事其實和PSP差不多?好了,當你壞了機要買新的,你會願意花多一點點的錢來換取UMD遊戲的功能,還是省掉那些錢?雖然,不能排除有些用家買機回來只是用來看影片,但數量應不會多,更別提真的有這個需要代替品多的是,現在那部手機沒有播片功能?而且真的有這種需要的人也早買了PSP吧?

  簡單總結就是,PSP Go是一個『人有我有』下的產物,而且十分依賴PSN的配合,一但配合差了一點就會變成一部只能用來看影片的多媒體播放機,最後有可能成為一件很雞肋的產品,說差又不是,但除了初推出有一段小熱之外其他時間都是沒人理由,一件很可憐高調發表低調收工的作品-雖然在電腦界這類玩意一大堆,多一件也不算什麼了。

  

Wii Motion Plus:有沒有都沒差

  最後任天堂終於將去年首次展出的Wii Motin Plus拿出來當成年尾的主力武器了,不過一開始用在ProJect Natal的評語用在這裡亦一樣通用,除非任天堂強制所有新主機都送一個Wii Motion Plus,然後自己又主動什麼遊戲都去用,甚至要求遊戲廠使用,否則亦不會有多少遊戲廠要使用一個需要另買才可以旳硬件-除非遊戲內附,否則沒有遊戲廠會出一隻遊戲然後要求玩家另買配件才能玩的。

  不過任天堂一直都有推出這類實驗性的產品,反正年尾他們有一大堆遊戲推出,就算沒人買也不會太在乎就是,反正總不會比GC跌得更慘吧?

  至於Wii Vitality Sensor...家中驗血糖?指紋開機?還是測謊機?



主目錄 |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