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發電還是向外購電?遊戲供給論
文:傑特
別心邪了,總之不會是你想像的那種事吧!筆者要說的,是每當談到任天堂的當紅時都會有傳媒以專家的口吻提出『那些遊戲全都是任天堂自已的,代表只有任天堂才可以在自家的主機大賣。而其他主機因為第三廠都可以賺大錢,這才算健康。』,這套理論各位看過的次數大概數不清吧?
古風的『自家發電』
對於現在一部電腦十多家公司的軟件,又或者一部主機幾十間公司的遊戲的今天,已經很少廠會由硬件到軟件都一手包辦了,一來世上沒有一家公司可以自己包辦所有軟件的,以電腦為例,每一個人買電腦回家的用途都不同,有人會買Mac只是用來寫稿上網(筆者就是這一類),也有人買Win卻用來跑photoshop,玩遊戲有些會買千多二千元的的顯示咭用來玩虹彩六號,但也有人只用GMA950玩日本成人遊戲,每一個用家對自家的電腦要求都不同、世上又怎可能有一家公司能夠完全滿足用家的所有要求?沒有吧?所以即使像Microsoft這類已經近乎全包的公司也將一些需求不多的產品像 MS Works邊緣化(雖然現在還有一套Microsoft Works Suite,但只是將幾套軟件拼在一起,而不是最初那套原創軟件),既可以集中資源在營利更大的產品上,也可以放出一些空間讓第三廠來設計出更好的產品,以提升自家的平台的實力(當然,MS產品問題多多讓用家不敢使用則是另一個問題了,你敢信任他們開發的防間諜軟件嗎?)。
不過在八十年代不論是遊戲還是電腦業卻不是這麼一回事,當時並不像今天已被一家公司統一標準,每一家品牌都可以有自家的硬件設計和OS系統,在這種情況下跟本不可能要求第三廠為你的電腦或遊戲機開發軟件,不能向外要求那怎麼辦?沒法買電就要自己發電了,所以八十年代一大票的遊戲廠和電腦公司其實都會是軟硬件自己一手包辦,像SEGA就是一直以自己的遊戲開發部來支撐自家的主機,任天堂更不用說了。而電腦界方面還保留這一種風格的應是apple了,現在你買一台Mac理論上是真的可以不需要再另購軟件就可以運作的,電腦內已包括了文字(textedit),音樂(iTunes),照片、網頁、影片、聲音(iLifes),文書排版、試算表、簡報(iWorks,但這個就要付錢買了,不過也不貴就是),通訊(ichats),DVD播放(DVD播放程式)。理論上用家真的可以不需要再買任何一家非apple的產品也可以滿足大部份的工作,再不然也只需要下載MSN等通訊工具就夠了。
這種由硬件生產商全權包辦大部份軟件的做法其實並不特別,只不過是電腦界由於太久都被Windows系統治著,大量的第三廠都為這部主機推產品,而且質和量都比MS自家的好,所以讓MS自己也不再生產一些利錢不高的產品而集中在office那邊,變成一個百花齊放的現像。但遊戲界卻一直都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並沒有一家廠可以統一遊戲界超過二十年以上,由於沒人保證主機一定會成功,所以在新主機推出初期都不會一口氣將大量作品推出,在這種情況下支撐起新主機的重任就只能靠自己的遊戲了。
萬事只能靠自己
當一部新主機推出時,第三廠會有兩個考量:第一是對主機的認識不深,開發遊戲需要付出學習的時間和成本,其次就是銷量了,因為新主機數量不多萬一因為主機數不夠而讓遊戲賣不好那豈不是完了?在這兩個考量之下雖然廠商在新主機平台發表會時都會開一大堆期票,但這些期票經常都是不會對現的,想想以前有多少由主機出現到結束都未推出的遊戲,又或者06年已宣佈會推出的FF13但08年還是影也沒有,又或者Bio 5遙遙無期就明白了,絕起來像Moster Hunter 3更轉平台去Wii這類例子,又或者沒那麼狠的只是將遊戲和獨家變成跨平台如VF5等例子也不少。
看到這些例子各位就應該明白,第三廠絕對不會無條件支持一部主機的成長的,他們也是獨立公司,不可能為了讓主機賣得更多而不惜讓本來可以大賣的遊戲放到一個小平台,想想看GOW2會放到PS3上嗎?先不管開發等問題,一隻可以在北美破數百萬的大作放到PS3上能賣多少?換另一個例子是DQ9如果放到PS3以現在的出機數能夠破四百萬嗎?但DS就肯定沒問題,而這就是遊戲廠的真正想法:什麼技術畫面要求都是廢話,誰要在一部沒人買的主機上開發遊戲?即使那部主機再強也沒有人會做這種事,只要能夠大賣即使將畫面水準拉下來也要出,道理就是如此地簡單易明。
既然不能求人就只有求己了,人家不會賠本開發遊戲但自己就可以,反正也是自己的錢當成長線投資就沒問題,所以SEGA一直以來都以自己的遊戲來支持著一系列的主機,而任天堂的遊戲當然也是一樣,這兩家公司的遊戲開發部能夠那麼有名就是在這種『只能靠自己』的情況下練成的,不然如果靠外面的遊戲的話搞不到Wii一早就玩完了,而SEGA更不用捱到DC才玩完。而當主機靠自家遊戲的犧牲銷量(想想以薩爾達的水準如果放到PS2上會有可能不破二百萬嗎?現在Wii也可以賣百多萬了的說)來提升起市場的佔有率之後,第三廠商看到主機夠多才會在這個平台推遊戲,事情就是如此地現實。
PS和PS2的集體領導制
不過PS和PS2情況又有不同,PS大家都知道是由幾家和任天堂處不來的公司結合起Sony而搞出的一次逆逃事件,任天堂由於自家的遊戲已經很好賣,所以一直以來都不給任何第三廠好面色,欺負第三廠更是家常便飯,而受不了這種霸道的幾家廠就一起支持Sony的PS了,當然Sony也提出很多優待給他們也是公開的秘密了,像FF7和FF8竟然出到搭機買遊戲的強逼推銷也不是秘聞。在這種情況下這幾家廠自已投桃報李地為PS推出很多遊戲,無形中成為Sony的第二廠商-即半結盟式的廠,好像Namco、Square甚至konami都是這類Sony的同盟廠。
在這種情況下Sony當然不需要再自家包辦遊戲生產,只要給的優惠夠多,自己又能以各種方式刺激到主機的銷量(如PS2可以看DVD,PS3可以看BR),那廠商自然會將自己的遊戲以獨家的形式綁在主機上,玩家如果想玩這遊戲只能買這部主機。所以Sony雖然自家的遊戲部SCE遊不論質還是量都很不穩定,但還是可以大賣特賣道理就在這裡。
不過Sony自己其實也知道這種結盟是很不可靠的,看看SQIX將DQ9搬到DS上,而FF13又影也沒有(即使已經胎死腹中筆者也不會覺得意外,其實如果不是一早就開發轉不了頭的話,MGS4會不會在PS3推出也是問題),又或者各類期票都越來越不想兌現,就會明白一個教訓:廠商永遠只會錦上添花而不會雪中送炭,他們可沒義務陪你一起死又或者用自己的屍體來舖著你成功的道路。所以他們也積極地擴展自家的遊戲生產線,像PS年代SCE成立時就不斷向其他廠挖角,事實上這些挖角也的確有一定成果,在PS年代也真的出了不少好遊戲,也算是為PS的成功立了相當的苦功。
自家追不上的結果
但遊戲開發不是找了人過來就可以,還需要有整體的配套甚至公司的文化,看看任天堂在宮本茂的指揮下好遊戲月月出,而SEGA即使亂了好幾年但在堅實的人材下仍時不時有好作品推出,就知道一家公司的遊戲開發部不是說用錢買人材回來就可以的。
而SCE就是一個反面例子,沒錯在PS年代他們的確靠著一批外面找回來的人材作出不少好遊戲,但去到PS2由於硬件開發較困難,在沒有深厚的開發人材的SCE就面臨遊戲產量不足的苦況了,雖然其他廠還是有足夠的遊戲,而自家也有像GT這類大作推出,但從現在仍只有GT可以維持聲名,而且搞了一整年的GT5竟然還只是試版,還要有大bug要回收,比起SEGA可以只花一年就推出人中龍見參(雖然總覺得只是用回PS2的開發引擎搬過來),又或者只因外在因素才拖到現在推出的MGS4,SCE的不濟大家就很明白了。
各位可以試想想,如果Sony能在去年初推出GT4再加一些PS2年代仍好賣的遊戲系列,那PS3會不會仍像今天般半死不活?沒錯,PS3的困境很大程度是SCE跟本無法無償地提供一大堆足以吸引玩家買機的遊戲,但任天堂可以每兩個月一隻大作,MS自家也有無敵的HALO,SCE有什麼?連GT都搞不定其他就更不用說了,該不會以為大家哥爾夫也算是能大作吧?
不自求圖強就沒有未來
PS3的失敗的一個因由其實就是一大票評論說的『第三廠商健康論』之誤:一直以來由於第三(其實是第二廠商,那幾家廠和Sony的關係有多深眾所週知)廠的遊戲讓Sony認為即使自家的遊戲不濟也沒問題,反正第三廠的遊戲支持到,再收權利金就足夠了,但他們卻沒想到第三廠是可以隨時閃人的,雖然konami、SQIX及bandai namc現在還不敢公然地撕破臉,但也是在PS2年代當紅的光榮就已經很不要臉地回到PS2上出遊戲了,Capcom這些本來就和Sony不和的更不管三七廿一將最好賣的遊戲搬走,甚至SQIX也一副想跳但又不敢跳船的傲嬌(笑)態度,這個時候你能靠他們的遊戲來刺激主機嗎?比起來即使沒人支持任天堂但單以自家也沒問題,不用被第三廠控制主機的命運。
當然,不是說第三廠不重要,但如果自己都不能自救,還能期待外人會來救你嗎?至於因為自廠的遊戲來替自己建立起遊戲文化則是另一個題目了,就留到下一篇再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