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目錄 | 其他文章

遊戲專題

家用遊戲網上賣跟本不可行?
文:傑特

自從iTunes app store取得成功後,一個丟在一邊發臭很久的想法又再出籠:網路遊戲商店又再大熱。而傳統遊戲機之中又以Sony最積極,但成果卻不甚樂觀,是傳統的零售影響還是這個模式先天就有問題?

遊戲銷售最賺錢的是什麼?
『廢話!當然是賣遊戲吧!』,對!就是賣遊戲,眾所週知主機是不賺錢的,像Sony和Microsoft在新主機推出的頭一年都是賣一部賠一部,要等到兩二、三年後技術成熟成本可以壓低,再加上將一些第一批主機沒什麼用的功能(如向下兼容又或者特別的接頭)刪除,左減右減下就會有錢賺了。但在這之前難道主機公司是開善堂送主機給我們?當然不會,他們的收入是遊戲銷售,以及其他公司出遊戲付給主機廠的授權費,遊戲越出主機廠賺得就越多,所以他們才會不斷地強調第三方遊戲公司的重要性:因為這是他們不用做坐著就有錢收的方法。或者不像任天堂自己推出遊戲賺的那麼多,但山大斬埋有柴,大量第三方遊戲推出就財源滾滾了。
其實這對零售商也是一樣,據筆者所知一般來說零售所得大約是定價的一成左右(香港的更慘﹐只有5%!像筆者買的水貨3DS還保留LABI的收據!算有10%儲分打折一部也要13500日元香港要買14xx,真的只賺5%),以6800日元來推算的話,每賣出一片遊戲零售就賺680日元,遊戲主機的話一部15000日元的話就賺1500元,由於零售商不可能賠本賣主機,所以每賣出一部主機他們還是有錢賺的,而且也賺得較賣遊戲多。(當然,實際情況自然要複雜得多,這只是一個粗略的估計,像大作批發價會較好,又或者百貨店大量入貨也會有折扣,這就不詳細了)
(所以筆者一向很體諒新主機賣炒價又或者硬要搭一大堆埋西﹣主機已經沒什麼賺頭,如果不硬搭一堆保護貼之類,你要零售店吃西北風?)
但,如果你問遊戲店賣主機好賺還是遊戲好賺的話,他們一定會說是遊戲。為什麼?因為主機賣得少,遊戲賣得多。

少數怕長計的收入
或者你們也常聽到人講價時說『你就賺好多啦!我知你一隻XX賣幾多錢架...』之類的話。每一次筆者聽到這種話都想反駁『你如果日日黎買一日三餐都買我就減俾你!你一年都唔黎一次,唔賺你咁多我邊度有錢交租呀師奶!』。
這個故事和主機有什麼關係?關係可大了,遊戲主機是非消耗品,你買一部PSP可以玩上五六年以上,壞的話拿去修也只是二三百日元,即使Sony免費送主機給零售店,但賺的就只是那一批,之後就不會再回頭,簡單來說就是因為物品沒消耗性也非潮流替換,即使賺到盡就只有這麼一次,所以你賣樓房又或者汽車會賺很多,是因為這些都是非消耗性的,而且不是必需品,所以必需要以高利潤來抵消其極長的購買週期。但我們也知道其實即使遊戲機零售也沒賺多少,只是實數看來很大,但佔整部主機定價的比例既少之餘,因為主機不需要常常更換,所以實際上佔一間店的總收入不會多。
但遊戲就不同了,一隻遊戲在零售商上可能只賺數百至一千多日元(如果不是為求出清倉底貨而賠本賣的話),數目是很少,但遊戲卻是長買長有,你買了主機不會不買遊戲的,也不會只買一隻遊戲,每個月買兩片遊戲,一年十五片好了沒有?這已經是15000日元的收入了,而且還有第二年、第三年,只要主機還有遊戲出就會有收入,總計下來可是比主機要好賺多了。而越多人擁有遊戲主機就越多人買遊戲,零售以至代理就越好賺,這個道理想大家也知道。

遊戲直銷的問題
好了,如果遊戲以網路下載的方式直銷給消費者的話,情況又如何?
對遊戲公司來說真的是一本萬利,首先遊戲最貴的不單是開發費用(對,遊戲開發費是不管你生產一隻還是一千萬隻都是一樣的,理論上不會增多,但現在的遊戲開發費可是隨便都上億日元,那只有賣很多很多遊戲這方面的成本才能壓得下來),還有生產、批發、運送、儲存、零售以至主機廠的授權費等等,左加右加一大堆,所以說開發費佔遊戲成本很少也沒有說錯,特別是像DQ9這些可以賣四百多萬的大作,即使每片遊戲二千日元開發費攤分也有十億多,才一億多美元,你相信一隻DQ遊戲需要一億美元的開發費嗎?
如果將遊戲改成網路下載的話,那卡帶生產費、包裝費、儲存費、運輸費、批發費和零售費一律都不用付,遊戲公司只需付每下載一隻才需付一次錢的權利金,以及PSN的擺攤費,那餘下的就是純利了,自然要比作一隻遊戲要好賺得多,數你我都會算。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對PSN的高定價很感冒的理由:你省了那麼多中間差價,我們又不能將遊戲拿去中古折現,然後我們實際只是省一千日元?發什麼神經病?
這道理Sony當然也知道,但他們不是不想減,而是不能減,因為一減的話就會有可能影響零售的收入,零售店一抱怨的話就麻煩了,所以只能標這麼一個有等於沒有的折扣,以免刺激到零售商。
『那不出零售不就好了?像Apple的軟件只有網路版沒有零售版。』
但這樣的下場會更慘,搞不好所有遊戲店會一口氣將所有遊戲主機退貨,叫遊戲廠吃自己。

只有你賺,我呢?
一如上面說過,零售店在遊戲上的主要收入是遊戲軟件,主機是用來刺激遊戲收入的關鍵,不是說主機沒錢賺,但遊戲卻更重要,特別是相比起其他替換率很高的高科技產品(手機一年至兩年一部,電腦三至四年),遊戲機卻是利潤低但更換週期長的東西,電視也可說有新科技畫面更漂亮更輕更薄。但除非你的遊戲機壞到「醫番都漏」,不然你也會拿去修理,那就是説替換率低,利潤不高的商品。想想,如果沒有遊戲賣,而只賣主機的話,你會不會拿出一個倉去存放大量遊戲機?相信絕大部份的店家會覺得賣Android又或者iPad會更有賺頭。
對,現實就是這樣,對零售店來說,賣主機從來都是附帶於遊戲的玩意,一但沒有遊戲的收入,那賣遊戲主機就真的不是一個好的主意,因為有太多更有賺頭的商品了。現在零售店會如此落力地宣傳主機就是想你買機的同時也買幾片遊戲,所以才會有一機兩隻遊戲的套餐出現。沒有遊戲又有什麼好宣傳的?
結論是,一但主機廠真的完全取消零售版的話,那主機銷售就保證會掛掉,因為零售要靠遊戲賺錢,所以他們想盡辦法宣傳新作,沒有遊戲,那主機就只是家電部其中一件商品。店家還不如將櫃位拿來擺新相機算了。何需那麼辛苦地擺得漂漂亮亮地吸引你去買?

網路下載的問題
對,的確有些人、特別是外國的人是住得很遠,他們進城要一小時以上,網上賣遊戲是方便了他們,筆者也沒說過網上賣遊戲完全不可行,但問題還是:如果你在網路上下載只比去店買遊戲便宜一點,但失去的卻是收藏、轉售和借人的邊際利益的話,那你想買遊戲還不如叫阿瑪遜送給你好了,現在日本的阿瑪遜快起來可以做到今天下單明天收貨那麼快呢!那就變成一個選擇:你願意放棄一堆邊際利益和省一點錢去買下載遊戲,還是等一等又或者坐車出城去買遊戲?
另外,雖然遊戲店有試版下載,但相比起零售商有實物和刻意地宣傳是不同的,在網路看一堆遊戲列表,和在店的架子上看到遊戲的感覺是完全不同,再加上店員的推銷,這要比在冷冰冰的網路上看到遊戲更有吸引力。此外購物是有傳染性的,當你見到店內一大堆在搶MHP,你也會不自覺地拿回去,但你在家中看著PSN就不會有這種非理性的行為﹣相信你也曾經試過受氣氛影響而買下一堆用不著的東西吧?而這也正正是為何那麼多人愛到店選擇而不在電腦面前按:不管你有幾頁試讀,有一版試玩,又或者再多的報告,你都有足夠的時間讓你冷靜下來決定不買,但在店內卻有一種讓你失去理性買下一堆沒用的東西的氣氛,讓本來很理智的你拿出信用咭。
至於Apple敢將軟件全放上網的原因,唉!他們是以賣硬件賺錢的嘛!軟件本來就賺得很少而且只有那幾種,店家也不怎樣賣,反正都是沒錢賺那有沒有零售版亦差不了多少。至於一億下載數,單是OS X 10.7就佔了數千萬了吧?

輔助性的銷售
網上遊戲付費下載不是完全不行,但先決條件是要賣得夠便宜,便宜到網上購物也會失控(itunes app store就是這一招),但這樣又會觸怒零售商,那當然是搞不起來吧!但如果是作為一種附加性的服務則沒有問題,也真的有些住得遠的人是想直接下載而不是駕車出城買的。但如果打著「錢我要賺到盡」而不出零售版的話,那主機也不會有店家替你推銷,沒有主機誰要買遊戲?難道真的一年推出一部新遊戲機?
至於更嚴重的問題是:現在還有幾個人相信PSN的保安基制而輸入信用咭資料?值不值得為省那一丁點錢和時間而冒著自己的資料被盗?



主目錄 |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