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S4和Xbox One看今天遊戲公司策略
文:傑特
由PS4發表到MS宣稱「花了四年」完成的XB1,兩部新世代主機總算發表了(即使是多麼陽春)。兩部主機不論各方面都有很多共通點,但遇其說是抄襲,還不如說是兩間公司的取態很一致,而得出相當接近的結論。
AMD〜大〜勝〜利〜
這個梗由PS4到XB1都玩過了,兩家公司雖然是對頭,但採用的硬件卻都是同一家公司的出品,只是改一點設計就當成新設計賣給主機商,這不是大勝利又是什麼?
相比起擁有優秀製程,省電又便宜的intel,AMD並沒有本事像intel一樣加入ARM晶片生產、和三星等公司一較高下,而且他們的產能也不足以應付Apple這一年上億的晶片需求。但反過來因為收購了Radeon而擁有優秀的顯示晶片技術,在顯示晶片的技術上遠比intel要強,也成了很多預算不足但又想玩電腦遊戲的玩家的優先選擇。
而Sony和MS當然也是看上了AMD在這方面的優勢,雖然省電方面較差,但比起上一代PPC那種可以拿來鐵板燒的晶片,AMD已經算相當涼快了,再加上X86上有一堆現成的省電技術可以用,放在家用遊戲機上已經相當足夠,而把顯示晶片和處理器整合的技術更是兩廠選擇AMD的主因,主機不能賣太貴,又要便宜又要擁有良好的圖像處理能力,最好可以一家公司全搞定,AMD可是唯一選擇。另一方面則是筆者一直強調的:現在的遊戲開發成本越來越高,如果還選擇PPC這種不普及的晶片只會更加重開發者的負擔,但AMD的話採用X86系核心架構一來開發者對這套架構熟得不得了,而且開發者也不需要特地買一台,只要隨便一部電腦安裝開發套件就可以寫遊戲,更有效地減低遊戲開發成本。而更重要是今天九成的遊戲都是跨平台,如果一開始就是在X86架構下制作,那完成後只要按一個鍵就可以把整套原始碼轉成PS4又或者XB1的執行碼,開發者最多也只是花多一點時間去處理Wii U的執行碼編譯就可以一隻遊戲多個平台發售,以最低的成本賺最多的錢。
當然這會帶來另一個問題是所有專為個別平台的遊戲就會越來越少,除了幾隻招牌遊戲之外,其他遊戲都能夠在PS4、XB1、WiiU以至電腦上玩到,而無需再買多部主要機放在家裡佔地方。而這種各主機的分別越來越少的改變,可算是狠狠地打了那些每天都在網路上打口水戰的主機廚一大巴掌﹣吵什麼?兩部主戲拆掉外殼還不是差不多?
廢掉向下兼容的背後
這個三家主機廠各有不同的做法:任天堂還是讓Wii U兼容Wii遊戲,而PS4則以雲端技術兼容遊戲,至於XB1則乾脆不兼容遊戲。從這裡可以看到三家廠在面對主機發售的首年的取態分別。
任天堂的情況反而比較像傳統的做法,盡可能一部遊戲機解決問題,而且可以籍支援老遊戲來提升主機在初售時期的競爭力,簡單就是在發售的頭一年因為新遊戲未趕及開發,所以希望玩家能夠在買新主機的同期就能有遊戲玩,這可算是PS2開始到Wii U為止的主機廠做法,而由NGC、Wii到Wii U由於都是同一晶片系統,所以兼容完全不是問題。至於PS4則採用雲端技術,這其實關乎他們的向下兼容技術很爛之過,雖然PS2和PS3首批主機都宣稱能向下兼容,但實際上真的保證沒問題的遊戲並不多,這顯然是因為每次換主機都整套核心系統更換有關,所以要向下兼容等於要在一部主機上塞兩套晶片,不但成本會增加而且每次的表現都不盡理想。所以這回他們把心一橫以雲端提供遊戲算了,反正真正會以新主機玩老遊戲的PS用戶並不多,買了
PS4的家裡也會有一台PS3,所以Sony就拿個雲端意思意思,當成美其名也能向下兼容就算了。而XB1則連這種門面功夫都懶做,反正現在市場上大量的Xbox 360,要玩老遊戲不會買一台老主機嗎?而且他們大概也無法想像會買XB1的人家中竟然是沒有XB360的。所以連雲端這種騙人把戲也不搞了,差一點就說「要玩老遊戲就把床底的XB360拿出來不就好了?」而已。
過往是當新主機推出之後一年至年半就全面把老主機從市場上取代,所以為什麼當PS Vita發表後寺田急急忙忙把一堆機戰掉出來,就是怕PSP被人認為是舊主機影響銷量,要在PSP還是「現在式」的時候推出來賣錢。但PS4和XB1卻並且沒有打算在新主機推出的頭一年就完成世代交替,像PS3由推出到真正成接下PS2的市場就足足花了三年多時間,這次PS4也是打著這個主意,不急著賣新主機,而是慢慢的讓兩部主機無痛交替,這樣一來不需要頭痛在PS4上塞PS3的晶片,二來主機最初的兩三年生產成本是最貴的,所以最初兩三年先不急著催谷銷量並以較昂貴的價格來減少損失,等個兩三年生產成本回落到可以回本時大力宣傳。而MS更直接表明XB1和Xbox360是不同的主機,這樣還可以繼續賣老主機繼續賺錢,而新主機就留給那些有錢沒地方花的大公司去開發大作吧!三年一隻遊戲等得來也剛剛好了。
相比起這兩家公司的主機延遲策略,任天堂則是突襲式的:主機頭一年價格高,遊戲少,但當大作群完成後就一口氣減價突擊,在短期內取得驚人的成長,這招在3DS把PS Vita殺個措手不及甚至現在還未回復,而Wii U也顯然採用這種策略,反正他們的主機本來就比其他兩部來得便宜,只要有好遊戲加持隨時都可以減價。
機頂盒vs機頂盒
相比起本來性能不佳所以一提升就很有看頭的WiiU,PS4和XB1其實在性能上並沒有很出眾的地方,既然雙方都不再打性能戰,那加入一大堆功能就成了兩部主機在初發表會時的重點了。Sony在這方面偏向網路社群,加入可以把遊戲畫面甚至影像即時上傳的玩法,這可算是因為nico動畫常有玩家把遊戲影片上傳當實況,所以Sony就加入這些分享功能了,當然網路社群以至現在PSN提供的多媒體功能還是一件不少,至於傳統就是強項的影音更是不用擔心。
至於XB1除了繼續宣傳他們的kinect之外,強化多媒體應用則是XB1的重點,以前他們沒有Blu-Ray想當成多媒體中心也沒辦法,但現在可以原生支援1080p甚至4k的超清影像,自然大條道理向這個領域和Sony一較高下了,總之你有的我也有,而且還要比你好一點,要在北美市場徹底打敗PS4,連一點機會都不給對手。不過由於4k影像在未來一兩年都仍只是一種停留在實驗階段的制式,因此這場4攻防戰最快也要在2015年才會開始打起,現在也只不過是兩家主機的一個小賣點而已。
雖然發表會上兩家的方向不同,但細心分析下其實兩家主機越來越接近,尤其如果不管kinect的話XB1跟本就是windows機頂盒,而PS系列一直以多媒體中心為目標,所以到最後美日兩部主機變成外觀不同但內在卻十分相似的兄弟機。反而WiiU從來沒想過要成為多媒體中心,甚至把一些不必要的功能刪掉,以簡化WiiU的操作,這是任天堂近十年的「Apple化」的一個典型,就是盡可能簡單,減少不必要的機能,遊戲機就強調其遊戲部份,而不像另外兩家把主機變成攞你命三千。
決戰2016
由於兩部主機都不打算在未來兩年內進行世代交替,所以相比起過去PS2在一年之間就把PS替換掉,又或者WiiU打算在今年把Wii替換掉(Wii的情況其實早就該換掉了,雖然不打性能戰,但也不能和主流機種差太遠吧?),PS4和XB1真正取代前代機應是兩三年之後,也就是大約是2015至2016年之間。
由於兩部主機都將目標放在三年之後,所以才會有如此急進地發表的做法,過往如果打算在一年至年半內完成世代交替,那主機發表到實際發售最少要有一年半,讓遊戲開發者趕及推出遊戲護航,但既然打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要短期內換掉老主機而來個雙線行車,那發售時間就不會很重要,甚至即使貨源不足也沒問題,只要公司能承受發售後的頭兩年完全山積就沒問題了,像現在PS Vita也是一樣沒人買,但Sony捱得起就沒問題,他們認為等個兩三年遊戲開發者就會熟習PS Vita的性能,開發出相應的遊戲,而且PS Vita跟本就是手提版PS3,那等到PS4成為主流後遊戲廠就自然轉到PS Vita平台,順利完成交接。而XB1也是打著2016年或者更早一點的2015年才決戰的心態,現在沒遊戲也沒關係。
因此有朋友問筆者現在買PS3會不會太晚,筆者回答是「PS4起碼仲要等三年,而家千零買部PS3玩三年仲想點?」,而且現在那麼多遊戲,不買多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