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目錄 | 其他文章

遊戲專題

PC Engine回憶錄 (遊戲編)
文:傑特

PC Engine這部主機對很多香港玩家來說其實比起SEGA MK-III更受歡迎,因為他主打的動畫風格正好吃定了看動畫成長的香港小孩,相比起很硬派的MK-III又或者很兒童向的任天堂,PC-E完全是一部動畫迷向的主機。

動畫風的遊戲群
PC E能夠在兩大傳統強豪任天堂和SEGA夾擊之下還能找到生存空間,甚至一度成為最受歡迎的主機,原因是他們主打的賣點是動畫感,也就是他們的遊戲很有日式動畫味道,這對於看日本動畫成長的孩子來說特別有親切感。各位還記不記得當年有一本遊戲雜誌叫《PC Engine FAN》,該誌由創刊到結束每一期都是由高田明美畫封面的!那是高田明美的畫最平易近人的年代(現在的畫風其實有點脫離社會主流,反而當年她的畫即使以現在的標準來看仍是相當「萌」的),筆者和另一位高田明美迷可是為了這個封面而買雜誌呢!
所以雖然在遊戲史上PC-E談不上成功,但卻有其獨特的意義,因為它是將遊戲由傳統的點陣帶到有聲有片的動畫世界,而這正正是今天日系遊戲的最特色!如果沒有PC-E帶動這種動畫風,現在的遊戲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天外魔境 ZIRIA
雖然《天外魔境》並不是PC-E CD-ROM2的第一批遊戲,但卻是第一隻採用CD-ROM作為媒體的日式RPG遊戲。當1989所有的玩家仍停留在DQ3.FF2的年代,廣井王子和Hudson以平地一聲雷的方式,推出一隻擁有語音、影片和和華麗的演出的RPG遊戲,一改過往只能看到點陣圖的畫面和「嘟嘟嘟嘟」的對話音,而且演出手法創新,變化又華麗,一下子扭轉了遊戲界對RPG的定義,將整個遊戲世界推前了一大步:原來遊戲是可以如此像一套動畫、可以如此精美的!
廣井王子當時可算是創作力達最領峰的年代,他想出將動畫RPG化的做法,就是把一整個故事分成很多段,每一段就有一個首領,當打完所有分段再打大首領才破關。雖然這種玩家每玩到一定段落就有首領要打很普通,但卻很少會像天外魔境那樣明明確確地分成一個個段落去打的,簡單就是將整個RPG遊戲變成一套十多話的動畫,每一話最後都要打首領,打完就到下一話,玩家玩遊戲時就像看一套動畫那樣。這種遊戲模式推翻了DQ甚至是FF的傳統想法,在那些遊戲主角就是玩家,所以不能有太強烈的個性,以免影響玩家代入。但天外魔境系列卻一反傳統,歷代的主角都以很強勢聞名,不過由於開發時廣井並不打算讓玩家代入,所以個性派的主角反而讓故事更有趣。
由於天外魔境本身就已經可以作為單一獨立系列來談,所以接下來的名作《天外魔境2》就不再談了,等有機會再來專文分析吧!

哥布拉
同樣作為最早採用CD-ROM作為媒體的PC-E遊戲中,《哥布拉》雖然不是第一隻CD-ROM的AVG遊戲(第一隻是以偶像小川範子為主角的《No・Ri・Ko》),但卻是第一隻將動畫變成CD-ROM遊戲的作品。這遊戲將原作的黑龍王編加入原創要素而成的作品,所以雖然有漫畫的部份,但亦有不少新加的東西,最重要是這遊戲是原作者寺澤武一親自監修,所以在哥布拉迷之間可算是相當有叫座力的。
不過有趣的是這遊戲的出現其實是因為主打作《天外魔境》大幅延期、為了要填補檔期而只花了兩個月就趕起來的作品!雖然這是急就章趕出來的遊戲,但還是相當不錯,對於很多原作來說來也相當滿意。而在一年後的《哥哥布拉 II 傳說之男》則是由寺澤武一下海當總監督,單是劇本就畫了五百張分鏡,原畫更畫了三千張,為的就是要在遊戲中重現漫畫的感覺。而遊戲的銷量雖然只是六萬隻和八萬隻(第二集),但想想現在的動畫遊戲可能是兩三萬也賣不了,而PC-E又是強勢機兼採用一種不流行的媒體,有這個表現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伊蘇國 I.II
對,這遊戲並不是原創新作而是電腦遊戲改編,但作為長命系列的伊蘇國來說,卻是史上第一隻採用光碟作為媒體的遊戲,而且更是一隻光碟就包括了兩集,可算相當抵玩。而這遊戲經典在於這是同系列第一次採用全語音,而且更採用PCM音源,各位有聽過伊蘇國系列的配樂也知道其水準之高絕對不遜DQ、FF以至找來坂本龍一來作曲的天外魔境系列。筆者當年為了聽配音甚至將遊戲放到CD機把配樂錄到錄音帶來聽呢﹣說到這裡相信很多當年有CD唱機的朋友也曾試過將遊戲光碟放到CD機來播放的事了,由於當年的配樂其實就是PCM音軌,所以傳統CD唱機是可以播放的,但因為第二聲軌其實是遊戲資料,所以如果一不小心播了第二聲軌就會爆出很可怕的雜音。而為免嚇壞玩家,遊戲公司都會在第一聲軌錄下叫人不要聽第二聲軌的說明呢!

Fighting Street
單看這個名字你一定不會知道是什麼東西,但你只要將這名字倒轉來排就一定聽過「 Street Fighting」>「Street Fighter」,即是我們很熟悉的街霸是也!當年由於美國版權問題而不得不改成《Fighting Street》,而且移植也不是Capcom而是Alfa System公司負責,而發行則是Hudson。雖然之後曾經在Wii的Virtual Console重近推出(這次改回以Capcom名義了),也收錄在PS2和PSP的《CAPCOM CLASSICS COLLECTION》之內,但如果作為單獨遊戲移植發售的話,PC-E版是唯一一次,而且更是和《No・Ri・Ko》一起成了世界史上頭兩隻CD-ROM遊戲,單是這點就意義重大。
而這遊戲的移植水準也相當地高,基本上不論畫面和操作都極之接近街機版本,而拳腳的力道則是按著的時間而決定,可算是相當成功的移植作,也成了很多人買PC-E CD-ROM2的最大理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PC-E主機的記憶體不足,所以這遊戲需要插一張記憶咭才能遊戲,也是第一隻「外掛記憶」的遊戲。
而之後也有很多格鬥遊戲移到PC-E上,原因也和街霸相同的是因為CD-ROM能提供海量的容量,超任根本玩不來,如果不去MEGA DRIVE就只有來自PC-E了。

Bomberman:
炸彈人可算是Hudson的招牌了,這遊戲雖然畫面十分簡單,玩法也很容易,但卻需要相當的技術和戰術,最重要是這遊戲可以多人遊戲,因此很多人都會買一隻放在家中,以便親友光臨時有一隻遊戲可以一起玩。
雖然論重要性和遊戲性Bomberman都要強得多,但個人而言反而更喜歡桃太郎電鐵系列,這系列由於需要會一點點日文,所以不是很多人玩得動,但筆者當年卻和友人們殺到日月無光,而且比起講求即時反應電鐵系列需要更多的戰術,或者說白一點就是夠奸,特別是玩到後半只要將一隻大窮神踢給領先者,也可以幾回合之內逆轉,相當刺激,也很考驗你的友情﹣這兩隻遊戲絕對會玩到爆粗,有經歷過的朋友一定會明白是什麼意思。

R-TYPE
一隻即使你是由PS2年代才進入遊戲界的玩家也會聽過的經典作品,那種像電影《異形》般的敵人設定,那個攻守一體的武器球,還有招牌的波動炮等等,使這遊戲每隔一段日子就會有人推出新一集,現在甚至連手機也能玩!可見其經典。
而這遊戲也成了PC-E初推出時玩家必買的遊戲之一,不過有趣的是由於最初是採用遊戲咭來作媒體,而當年的遊戲咭容量只有那一丁點,所以只好將遊戲硬生生地斬成兩半,也是極少見會將一隻射擊遊戲如此一開二的例子﹣這類遊戲得分是重點,但分成兩隻分數又怎可以繼承?更別提玩到一半斷掉那種種沒趣了。

Princess Maker&Dragon Knight:
作為PC-E中後期推出、移植自電腦PC9801的遊戲,可算是美少女遊戲的歷史級作品,凡是談到美少女遊戲,這隻《美少女夢工場》和《同級生》、《心跳回憶》都是絕對不能逃避的名字,甚至可算是現代美少女遊戲的直系祖先之一,可見其重要性。
這遊戲對於當年不少玩家可算是震撼彈級的作品,因為在這之前的美少女遊戲都是AVG,對於不會日語的玩家來說其實很沒趣。但這隻卻不會有這問題,玩家可以隨心所欲地大玩「光源氏計畫」,而且因為每次玩法不同也有可能出現不同的結局,相當耐玩,也是PC-E後期一隻經典之作。
至於另一隻其實也很經典的《龍騎士》也曾移植到PC-E版,由於比起對遊戲的「政治正確」很嚴格的任天堂,NEC並不在乎一些成人遊戲在省掉色情部份後掉過來,所以PC-E其實有相當多的美少女遊戲,而且種類相當多,像《卒業》、《Super Real麻雀》、《銀河少女傳說》等等都是相當有名的作品,可算是在SEGA Saturn成為GAL Game大宗之前的主力美少女遊戲平台。
回到《龍騎士》吧!在電腦版當然是沒有配音,但PC-E版配特地找神谷明來配男主角!而女主角是日高法子!二人在當時都是一等一的紅聲優,能夠讓他們來配這隻「良化」的美少女遊戲也真的算不惜工本了。
其實這兩隻遊戲更是筆者進入GAL Game世界的關鍵遊戲呢!不過這已經是另一個故事了⋯⋯



主目錄 |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