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2到PS3之間:談“後PS2年代“的種種變化
文:傑特
理論上,由PS3正式發表開始,PS2就已經踏入『後PS2年代』,該準備世代交替的了,但現在的情況卻不如一般我們所認知的情況,加上外來的因素以及其他可告或不可告人的原因,使這次主機大戰的正場壓後到『不日上映』,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而這段日子又會有什麼事發生,各大廠商又會如何呢?
為什麼PS3遲遲都出不了?
由於Xbox 360已超乎一般媒體的推算之下高速推出,所以現在所有的傳媒差不多每一天都在打聽PS3能夠在什麼時間推出,最初一般的說法是06年四月左右,之後拖到七八月,現在甚至連十二月也有媒體對能不能搞定抱保留態度了。其實,究竟內裡在搞什麼鬼?將本來早在PS2推出初期就已經開發的PS3核心晶片cell計畫,搞到現在仍是推出無期?
首先,sony由於不想每一部主機都要被IBM賺一次錢,再加上日本人始終認為自己的東西該自自己日本人開發才是好,所以即使明明不是晶片開發的專家,但要和另一家其實也不是以開發晶片出名的東芝(付責開發控制晶片部份)合作,再加上籃色巨人IBM來開發Cell,希望製作出一個由日本人研發,完全屬於日本人的晶片。問題是開發晶片這種工作不是有錢就可以的,還需要技術、經驗和人材,由於Sony希望晶片盡可能由自己來完成,所以相信他們不會使用太多IBM的PPC系技術,一如PS2的晶片般,盡可能獨立架構。先不管國家情意結的問題,從實用面上,全新架構的好處是不必因為現存的架構而要其他部份去遷就,可以由晶片、控制晶片、顯示晶片以至記憶體運用都能夠一體完成,將效能發揮到最大極限,一如度身訂造的衣服一定會比街上買的來得合身合心水一樣。但但晶片不像做衣服那麼簡單,其他有名的晶片公司同IBM、intel,AMD,德州儀器等都是累積多年經驗,從原有架構上不斷改良,修正,但現在Sony卻想另開一個新的系統,那困難當然遠比使用現成的產品改良來得困難多了,即使有IBM的合作,但如果要使用PPC系的產品,那何必要搞什麼Cell?所以即使有使用相當的PPC技術,但原創的部份一定不少,因此開發的困難亦自然三級跳了。
由於計畫比他們最初想像中的來得困難﹣其實Sony也清楚搞一粒新的CPU,其難度要比使用現成的改良產品(Microsoft和任天堂就是用現成的PPC改良產品上市),來得困難許多,所以早在PS2推出不久他們就開展Cell計畫了,但從PS2那個問題多多的晶片來看,可以想見sony在這方面的技術實在不怎樣高明,即使一早就開始計畫,但速度仍是不濟,偏偏Xbox 360的開發和上市的速度又大超他們的意料之外,在不想被比下去的情況,才不得不在05年的E3發表其實仍是概念機的PS3,最抵死的是影片不但不是實驗室的開發機作出來,竟然是以『和PS3同級的電腦模擬』出來的!天!這不是擺到明騙人嗎?什麼叫做『和PS3同級』?竟然連這種花樣也想得出來,也真難為Sony了。而即使去到同年九月的TGS,情況也是一樣,既無實機也無實驗機,片也是播的,相隔四個月還是無法好好醜醜地弄一台實驗機出來展示,可見其開發進度實在很不理想。
另一個問題是主機的其中一個賣點Blue-Ray Disc,Sony為了讓這個制式能夠打敗HD-DVD制式,施當年DVD替PS2打贏的故智,採用BR Disc再配合低價策略,一舉將BR-Disc推到市場的主流,打敗HD DVD,並利用當年用家買PS2來看DVD的比態將主機一下子推上數百萬部,而成為市場上的最大主機商。但現時最大的問題倒不是擁有可以發揮High Definition(HD)的電視沒有如各大影音公司想像般成為各人家中都有一台的東西,而是不論是BR還是HD DVD的ROM的制作成本仍然高企!當年PS2推出時雖然日本的DVD機仍是偏貴,但在台灣和大陸已經可以用一千元左右買到很便宜的DVD機了,只是當年PS2搭載了一些功能,加上又是Sony名牌,所以大家才情願花多一些錢買PS2當影碟機。但現在是即使幾家大廠都不敢保證年內一定可以將BR Disc播放機推出市場,而各位如果不算善忘的話,都還會記得最初的DVD機是要六千多元一部的!這也是為什麼媒體會算出PS3竟然要九百多美元成本一部的原因了,問題不單在於晶片,也在BR!即使再怎樣壓低成本一部BR Disc也要五百美元一部,而且即使摩爾定律(十八個月便宜一半,或效能提升一倍)這裡也行得通,以現時的成本如此地貴的話,要減到四百美元樓下最快也要一年以上,如果由現在來算的話,恐怕也要到明年的這段時間價位才會落到用家覺得可以接受的程度。那問題就很清楚了吧?
從各種情況來看,PS3的延期其實並不是因為有什麼地方出了錯,而是先天性的原因佔了問題的絕大部份,而且更是一些短期之內都無法解決的死結,看來Xbox 360的超高速問世的確讓Sony產生極嚴重的心理打擊,不然他們不會這麼早就發表PS3,然後三天半月就得向傳媒解釋他們仍然無法在短期內推出PS3而想一堆理由。
各廠商的應變
如果連筆者這類一般傳媒都可以推出這麼一大堆問題,那各大遊戲廠當然更加清楚事情的真相了﹣更別提他們要收各種地下情報要比我們更容易。
由於眾廠差不多都看穿Sony的把戲,所以他們除了在發表之前不管三七廿一先在sony的『你們在PS3上推出的遊戲』名單上,先將那些大牌遊戲名字抄一遍上去,之後就根本不去管PS3的死活,反正一如之前筆者的文章指出,由於PS3依然使用獨家的架構,所以一切遊戲開發的前期工作如程開發套件、程式資料庫以至更深入的系統核心數據都要自己搞好,而這時即使有開發機給各廠商也不見得和實機相同,更何況筆者懷疑現在究竟完成開發用主機沒有!
當然,如果現在Sony仍未將開發套件和開發主機送到幾家大廠也未免太扯了些,最低限度小島production應該弄到一台機來制作《MGS4》的展示影片吧?不過即使有了開發套件和開發機,也不見得一定能夠搞出好遊戲,當然PS2不就是因為主機的設計問題而出現先天性的狗瓦死症了嗎?(關於PS2的總論,筆者會另文再談)另一方面,由於眾人皆知實機的開發進度大幅度落後﹣但卻是一如所料地,所以各大廠其實這段時間都不是很熱心地去摸熟PS3的系統,一來天曉得實機出時會不會又有什麼新花樣,現在就開工有可能白做,其次是PS2遊戲仍是好賣,與其想PS3還不如賺了眼前的錢更實在。最明顯的就是正常來說,如果主機真的在年內發售的話,那各大廠應該在這段日子發表實在的遊戲而不是什麼都是『暫名』,但現在別說是發表實在的遊戲了,甚至連不實在的公式發表都一隻手數得出,其他廠都是PS2 PS2 PS2,好像PS3和他們無關一樣,從各廠這種近乎無視的態度來看,PS3這年能夠推出成功的可能性實在不怎樣樂觀。
對頭人的策略
由於microsoft打定主義來個『先賣先贏』的傳統上壘戰法,所以他們明知PS3肯定在短期之內都無法推出,仍急著不管自己的遊戲仍未夠的情況下推出XBox 360,總之就是先賣者勝,殺了你一大筆再算。另一點也是之前談過的,主機即使之前現怎樣做測試也好,始終也會有些問題是未發現的,除非問題嚴重到像PS2的狗瓦般是因為晶片設計不良,不然一般的中小型問題都可以在發售日之後的一季之內解決,即是現在買XBox 360的話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了,是入市的好機會。
另一方面,Microsoft也看準了廠商對於PS3由於使用獨自開發的架構,而導致主機的開發大幅延誤兼遊戲開發成本更加高昂,所以便想拉一些在PS2時不怎樣得意的廠商如Capcom,SEGA甚至Hudson過來開遊戲,雖然XBox 360的市場仍是很小,但由於新主機遊戲並不多,所以只要遊戲有一點質素的話玩家都會搶著買,以Hudson的《天外魔境1》為例,看過官網的圖都會覺得遊戲的畫面實在不怎麼樣,只是PS2的水準,和之前的《天外魔境3》差不了多少,不過由於XBox 360實在太少遊戲,還要是日系RPG,再加上天外這個招牌爛船都有三斤釘,只要開發成本不貴的話要賣上十萬不會是過份的想法。而有這種想法的廠商也不少,只要看看新遊戲發售表就明白了,連konami都參一腳,以新主機兼PS2仍然好賣的情況下已經算是很難得的了。
至於任天堂在家用機上雖然將那個棒棒糖手制(又或者叫iPod shuffle手制)送到各遊戲廠上展示﹣當然是展示,難道任天堂會有Revolution給廠商嗎?但應該還算是靜待的時期,他們根本不打算,也沒本事和兩大廠拼這個,反而安於保守策略更安全,而將所有火力集中在開發手提機上。雖然PSP的影音功能具有壓倒性的威力,但比受歡迎上NDS卻是一直地熱賣,一如Sony即使搞了多種流動音樂播放器也好,始終贏不了apple的iPod家族一樣。既然手提機越來越熱,那當然要乘勝追擊,盡可能擴大戰果讓PSP完蛋吧!
最後是玩家了
如果是有看本專題又或者有留意各路消息的話,都會對PS3在短期以至中期能夠平安上市抱有一個大問號,即使讓他們能夠在年尾上市也是奇跡一大件,還要是付出壞機,貴價等沉重代價的奇跡。
Sony一早公佈主機其中之一的原因,甚至可能是主要原因是希望利用PS的情報來拖住想轉買XBox 360的玩家,這一招可是當年任天堂的成名絕技,但現時和過往不同,以前玩家只能從有限的文字媒體來得知主機新聞,而雜誌又受壓於任天堂的大量廣告而有話也不能說,所以任天堂的拖字訣才可以用得如此出神入化,要玩家一等就等上年幾兩年,但現在網站,討論區滿天飛,要找出官方不想放出的情報十分容易,這種放出『架空』主機來拖住玩家的手法顯然不再行得通了。
當然,現在入市買XBox 360還不算是最好的時機,因為遊戲還是少了些,但既然PS3不知何年何月才出,那現在如果已經想買一部新的家用主機的話,那XBox 360的確是可以考慮的。特別是最早最早PS3應該會在06年年尾上市,如果現在不買的話那年尾就只能買一部PS3了,結果又是被那個Sony綁著,這是一個好現像嗎?
反正現在XBox 360遊戲不多,一個月兩片遊戲也不算過份,不是嗎?
(原文刊於遊戲週刊《GameWatch》,本筆者是該刊自由主筆,要多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