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進入遊戲中的不可思議世界:超級機械人大戰篇
文:傑特
其實機戰世界是有很多東西可以寫的﹣上篇(仍未刊登)筆者從一個相當冷門的戰爭法角度去寫機戰世界。而下篇就是從一個相當熱門的角度、以現實的科學度來寫機戰世界。當然,筆者不是柳田理科雄,不會用科學數據的方向來寫(也不會寫),但會從其他地方找到一些較特別的資料,有一些甚至連柳田理科雄(注)都不知道的呢!
一隻亞加碼收了一支隆巴納?
直到《第四次》兩部聖戰艦登場之前,隆巴納都要面對一個比起人手不足更加要命的問題:空間極度不足!其實這已不是什麼新消息了,只要用腦想想就知一隻白色基地的運用搭載量(即是指一艘艦能夠為MS提供搭載、補給、二級或三級維修和供應選擇武器的情況下所能搭載的機數,因為要進行各種工作所以需要大量空間)只有六部,即使以戰門搭載量(為了進行戰鬥而忽無視運用搭載量的作法,以一次出擊為原則配備,簡單來說就是等於對機師說:『出擊後就戰死在外頭吧!』,很無情。通常會這樣做的情況是1:大會戰,2:艦艇數不足,3:戰後回收機體,都只是一時權宜之計)也只有十八部。到了亞爾比昂好了些,運用搭載量達十二部,但記好,這些數字是以身高十八公尺的“MS”為基礎!
那麼超級機械人又怎辦?鐵甲萬能俠和三一萬能俠好一點,他們和MS差不多高,但超力電磁俠卻是六十公尺!其他超級機械人等閒都三四十公尺,至於需要特別裝置搭載的EVA就更不用說了。即使用戰鬥搭載量都放不下吧?到了《第四次》之後好了不少,由於聖戰艦有一公里長,而且不像馬古羅斯般會因為變型而令到空間減小,而即使最巨大的泰坦3和GunBuster則有超巨大的富士皇后號可以放得下,問題不大。但到了《第二次α》又變成三部『MS用』戰艦加一部太空魔龍(其實太空魔龍也只有四百公呎),只有四艘一般大小的戰艦可以放得下六七十部機體?就算全部都是MS大小再配戰鬥搭載量都吃不消吧?而且每一部超級機械人的材料不同、設計不同、那需要放在戰艦的設備都不同,這樣算起來所需的空間以及人手更是幾何級數上升,這也難怪為何隆巴納每一次戰鬥都極度人手不足,因為單是維修技師就有一個師的人數了,甚至連機師都要拉夫去維修,所以不得不以一堆兒童當機師填數了。
超級機械人在宇宙站立?
對於MS來說要在宇宙戰間問題不大,因為MS本來就是以在各種地方都可以戰鬥為原則而設計的,但是超級機械人就不一樣了,除了三一萬能俠一開始就有在宇宙戰鬥的設計(原本三一是以宇宙開發為目而設計的機械人,盡管筆者完全不明白一部宇宙作業用機械人有三一三號機做什麼)其他都是以打陸戰為主的機械人,如果這些機械人在無重力的宇宙戰鬥又會如何?
首先是動作問題,對MS開發史有認識的朋友會知MS能夠在宇宙輕易活動是因為用AMBAC﹣以機械的動作產生的反動力來使機體活動,以減少不必要的推進燃料的技術。但這套技術的先決條件是機體必需要有強大的電腦可以即時作出複雜的計算再控制機體來配合,但你以為鐵甲萬能俠有可能做到嗎?不但沒有可以提供這種精密動作的機體(單是用電單車可以操作機械人在地面戰鬥已經很不可思議的了),也沒有一套可以在鐵甲萬能俠上運作的軟件和硬件﹣要將軟件重新改寫到可以在一部完全不同硬上件作出同一動作以及同一效果,不是不可能,但可能性低得離譜。如果要鐵甲萬能俠可以像高達般在宇宙飛來飛去就得先回到光子力研究所,先替鐵甲萬能俠加入各種姿勢改變噴咀、將駕駛系統整個更換才有可能,再加上電腦系統以及軟件重新編寫,沒有數月一年都不可能完成,那時戰鬥早結束了。其他超級機械人都差不多,它們大多都是以在重力下戰鬥為原則開發,一但要離開地面到宇宙戰鬥那就得整個重新設計。至於“宣稱”汎用性的EVA更是不可思議:既沒有姿勢改變噴咀、也沒有推進器、甚至連供電都有問題的機種要在宇宙上戰鬥?真搞不懂Nerv所謂的“汎用”到底“汎”在那裡!就算加裝噴咀等宇宙用裝備,由於EVA根本不是機械人,所以要它以AMBAC活動那就即是要重新編寫AMBAC系統,問題更是嚴重。
第二點就是反動力問題了,即使MS所用的光束(其實是粒子炮而不是真的光線)沒有反動力,但是超級機械人之中有不少都是以實彈武器作主戰兵器的。首先當然是鐵甲萬能俠的金鋼飛拳了,先不管飛拳採用什麼燃料(不論固體或者液體都是極之危險的,裝回機身上隨時爆炸),單是發射時的反動力就足以將鐵甲萬能俠彈得老遠了,大車輪金鋼飛彈更是要命,一但使出的話不是臂轉而是鐵甲萬能俠轉!因為真空無重力空間不能以重量固定在地面抵消反動力,所以當手臂順時針轉時機體反而會以逆時針方向轉。而三一萬能俠的三一飛斧也是差不多,一投出後反動力會使機體向後翻,這時如果敵人攻過來就死定了。最慘的是就算有姿勢噴咀也無法抵消這麼大的反動力,唯一方法是禁止所有不是由身體正中使用的必殺技,這樣即使向後彈也不會翻筋斗,如金鋼飛拳必需以十字架姿勢側身發射才不會因反動力轉圈子又或者每次都雙拳正中齊發。肉搏戰打拳頭交更是想也不用想。至於如大武士那種必殺疾風正拳突可以在宇宙中使用就更加不可思議﹣在沒有空氣的環境使用風?
看來超級機械人想宇宙飛翔還得花多些工夫呢!(當然,其實超級機械人在大地上飛來飛去也有一堆問題,但這個早已在《空想科學讀本1》中談過、不浪費版面了)
殖民星降下作戰一開始就不可行?
自從基連發動不列顛作戰、將殖民星在澳洲撞出一個大洞開始,“殖民星降下作戰”便成了UC高達以及機戰世界反派攻擊地球的“王道”,總之有的沒有都將殖民星丟幾個落地球,不然就是巨大戰艦,總之高空丟垃圾成了反派必修課。
不過問題來了,殖民星真的可以做成這麼大的破壞、連地球的自轉都會改變嗎?
根據柳田理科雄研究,一個殖民星長三十公里、直徑6.5公里。但照動畫《高達》第一集所見它的外壁卻大約只有30cm厚!依照在宇宙之下能夠支持其所受的氣壓外壁即使用作飛機材料的duralumin合金最少要厚達58cm,貴貴的鈦合金也要34cm才不會被氣壓壓破,而且因氣壓關係殖民星會脹起來,但是電視上完全看不出來呀!
不過這還不到問題的中心,如果外壁是30cm的話那殖民星的質量是十五億噸,照設定殖民星以每秒7800m的速度撞到地球,其破壞力達22萬百萬噸,等於比堅尼水爆一萬五千發,太可怕了!不過另一邊當殖民星落到大氣層時會有空氣摩擦,以電視上那個姿勢降落的話會產生五兆噸的空氣抵抗,殖民星的金屬會溶解,而溶解的質量推斷為300億噸,呀?那豈不是還未到地球殖民星就溶光光了?那除了下一場金屬雨之外根本什麼問題都沒有呀!(筆者倒說得輕鬆!數以百萬計的溶解金屬雨從天而降就等於一堆高溫子彈向地上作機槍掃射,石屎大樓倒還可以支撐一陣子,但住在平房的人可就變成蜜蜂巢了,不過只是澳洲大陸的人的問題,總比全地球都一起遭老罪好吧?更何況金屬雨不會在大地撞出一個洞...)但電視上可做成驚人的威力又是怎麼一回事?推算如果要做成電視上所示的威力殖民星的質量要達到620億噸,那它的外壁...厚達12m?而要在直接和大氣層摩擦而不在空中分為碎塊那更要厚達120m,到底是怎樣做的?即使從小行星找來這麼多的金屬要將之作成殖民星又是怎麼樣的技術?做那麼厚又是為了什麼?尤其是動畫上任何MS都可以輕易在殖民星打出一個洞,一道厚達12m的外壁即使用鐵甲萬能俠的高溫火焰也不是說溶就溶出一個洞吧?更何況120m?
要不要叫賈圖做一次實驗看看如何?
小行星跌到地球真的會引起核子冬天嗎?
這個理論差不多已成了所有人﹣包括柳田理科雄在內的常識了:一個直徑十公里的小行星撞落到地球後會因為巨大的沙土衝到天空,使地球在沒有太陽光照耀的情況之下溫度急跌數十度,而這種情形會長達數百年!人類即使在小行星撞擊時沒有被爆發或者海嘯所殺,也會因為地球氣象大變而無法種稙或者畜牧(因為暗無天日而使光合作用停止,食物鍊也會中止),沒有食物之下人類就會像幾千萬年前的恐龍般在地球上絕種。這套理論可說深入民心,就像馬沙也要使用這種方法將亞古捷斯丟到地球。沒有問題呀!這又有什麼問題?當然沒有問題,假如小行星撞擊地球所產生的灰塵真的可以在天空中漂浮數百年!其實以前筆者也是相信這套理論的一人,但某天在圖書館找到一本叫《大滅絕》的書中看到不一樣的理論。
作者許靖華說,首先,灰塵飛上同溫層不是問題,但能否這麼快就散佈全球?足以使天空變黑?還持續數百年? 書中的科學家們分析,如果一個直徑十公里的小行星撞到地球,即使是只有每秒六公里也足以在大氣層打個巨大的洞,不過撞擊後的灰塵卻只有小於小一公毫的顆粒才可以飛到同溫層並散到地球各處,大一點的顆粒會很快地從原來的隕石軌道跌回大氣層,成了玻璃質或石質的隕石。至於因撞擊而噴起的灰塵只有最細的才可以在數星期之內散到全球,而大於四公毫的灰塵都會在兩星期之內落回地面、大於兩公毫則要幾個月。0.5公毫要經過三年才能落地,由此可知隕石灰塵必定會落下得很快,而且分布極為有限。至於要使全球變成一片黑暗推斷最少要四百億噸,理論上即使只要一顆大型彗星比較接近地球也能留下這麼多的灰塵,用不著撞上地球。不過即使光合作用完全停止稙物因有存起能量的本領,大可在一段時間內不死,並在大地重光時恢復光合作用,而推算灰塵會在三個月之內全部落下,光合作用再次開始。即使再多的灰塵,三個月之後太陽也會變成像月亮一般光,四個月之後光合作用再次開始,地球的食物鍊也會回復,理論上這種“核子冬天”不會長達一年以上,最多只會在幾個月之內結束。那撞到海上呢?隕石會將撞擊那部份的海洋沸騰起來,大量水蒸汽使數千里的地區空氣中的水份飽和,不過很快地水蒸汽會以雪雨的形式回到地面,科學家估計大多數的水份會在數月之內降落,總降雨量達上千呎,以每天五以十公呎的速率降下,一如聖經中的挪亞洪水,不過這場大雨也助將天空的灰塵速洗的功效,使天空回復光明。沒錯,這場浩劫會使地球上的動物受到滅絕性的打擊,但時間絕對沒有數百年那麼久,甚至數年都成問題,最多只要一年地球就回完全回復光明,以現時的人類科技只要在撞擊時沒有死要支持一年並不是問題,就連科學家也認為恐龍不會因為單單這半年的核子冬天就會全部死掉,人類又怎會?所以可以肯定,即使亞古捷斯真的撞擊地球也不會有長達數百年的核子冬天,這個浩劫雖然比起殖民星撞地球更有實際威脅,但不會長久,更不會使地球變成長時間不適合人類居住。(至於恐龍為何絕種就不是本文討論的領域了)
後記:還會有續集嗎?其實一開始筆者是打算先寫這一篇的,但意外地看到資料所以先寫了上篇,再隔了一段日子才寫下篇。至於下篇將不會是一大堆取材資料,而是個人的OTAKU修養大展現!呵呵呵呵呵!
注:柳田理科雄
1961年生於日本種子島,東京大學中途退學後在補習社當老師,1996年出版《空想科學讀本》一炮而紅成為名作家。現除了仍在當補習老師之外繼續寫了一系列的空想系列作品。也和筆吉純一郎合作畫《空想科學大戰!》、《Dr.貓柳田的科學的青春》等等。補充一點:不論是“柳田理科雄”還是“筆吉純一郎”都是真名,不是筆名。
參考資料:
空想科學讀本 3 柳田理科雄 mediaworks
空想科學讀本 4 柳田理科雄 mediaworks
大滅絕 許靖華 天下文化
(原文刊於遊戲週刊《GameWatch》,本筆者是該刊自由主筆,要多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