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放棄亞洲?分析Xbox One的新戰略
文:傑特
這次E3可算是MS的一次慘烈發表會,差不多沒一件好事,還要被Sony狠狠地抽了一記(關於MS以超高速收回政策的故事下週再談)。至於較少人留意但卻可能更重要的,就是XB1第一批和第二批發售的國家之中都沒有亞洲城市的名字。這代表什麼意思?
MS搞什麼鬼?
對,筆者在這裡也說過好幾次,MS過去的八年在日本花了無數的人力物力時間金錢,但結果換來的卻只有廿萬左右的Xbox玩家。相比起當年只花了短短的三四年就已經把以PC9801為首的日系電腦系統趕跑而坐上皇座的Windows95,又或者在沒有人看好(對,筆者也是其中一個)的情況下只花了三年就攻陷了日本手機界的iPhone。Xbox360由2006年開始至於,長達八年的時間一直不斷地努力,但結果還是無法在日本取得一席之地。原因之前已經談過到所以不重覆,不過一般認為以MS而言,即使日本失敗也不會那麼容易就放棄日本市場,這對世界最大的軟件公司而言也真的太掛不住面子了。
更何況即使放棄日本,但在台灣、香港以至中國大陸而言Xbox360都有一定的實力,遠的不說像香港就有很多鐵杆的Xbox支持者,甚至中國也有一批很熱心的玩家。如果說放棄日本是逼於無奈,那放棄整個亞洲地區就真的很讓人不解了。特別是Sony雖然這幾年老是吃虧,但卻沒有放軟手腳的在亞洲努力,SCEH在香港的勤𡚒就連筆者這些不大會和公關打交道的人也知道,從去年PS Vita的推出來看香港也肯定會是PS4第一批推出的地區之一,甚至即使不是同日發售也會在年內推出,像去年在AGS賣PS Vita一樣。而PS4現在不論日本還是海外的評價都要比XB1來得好,如果還要在發售日上輸給Sony,那豈不是等於雙手讓出辛苦打下的市場給對手嗎?
關於這個令人不解的做法,筆者以為應從「不想做」和「不能做」的方向來分析。
沒遊戲vs沒遊戲
雖然兩部主機都揚言年內可以趕得及推出,但大家心知肚明,這兩部機如果在推出的同日有五隻遊戲一起隨機登場,而在發售日後的半年有兩隻遊戲推出就已經謝天謝地。相比起做好準備但還是遊戲不足的Wii U,這兩家的遊戲就只有更少,甚至遊戲廠之間,除了已被不少人戲稱完全變成性能廚的小島秀夫會想第一時間推出之外,其他遊戲開發者都不會那麼早就把資源投在這兩部主機之上。亦即是說最初的半年以至一年之間,這兩部主機都會陷入一個「冇game帝國」的怪狀況之中。更慘的是兩部主機往下兼容的程度是半斤八兩,同樣是近乎沒向下兼容的能力。那,除非你是遊戲雜誌需要寫稿,否則即使是報社亦最多只會問Sony借主機來測試,而不會自己買一台回來吧?誰要買一部一年之內只有一隻手以內的遊戲的主機?
這種困境兩家都相同,也就是MS看準了即使Sony為面子趕在年內推出,但在整個2014年其實完全沒有任何威脅,那自然無需要急著搶灘。甚至不單是亞洲,即使美國國內MS也不打算一開始就攻地掠地,由於他們在美國擁有十分穩固的控制,所以即使XB1在推出的頭一年沒什麼人買也不會有很大的影響,反正還有Xbox360,這部主機的開發成本早早就回收完成,現在是賣主機也有錢賺,而且遊戲還是繼續出,所以錢還是能繼續賺的。
MS現在打著雙軌行車的做法,雖然今年的宣傳上會以XB1為主,但實際上他們會把重心放在2014年的聖誕節。如果以過往那種由發表到發售需要兩年來看的話,那今年兩部主機只是比過往傳統的做法「偷步」一年,也就是不像傳統那樣等待一切配套完成就先賣機。而在這段過渡期仍然以Xbox360作為主打,直到2015年遊戲廠漸漸把重心搬過XB1時才開始發力。那,現在當然無需要那麼急著就進軍他們視為「第二戰線」的亞洲區了。
PS Vita的教訓
另一個則是MS看到PS Vita的情況,讓他們不敢在一開始就把主機推出。
我們都知道,PS Vita的推出只能以「雷聲大雨點」來形容,最初是很轟動,連電訊公司都陪他們玩連動,但沒多久就發現不但沒有遊戲,而且配套完全不行,主機山積,讓玩家做成一個很壞的形像。
看在眼裡的MS當然不會重蹈覆徹,以Xbox在香港的勢力如果出師不利的話真的會帶來不少的影響,所以與其硬出還不如乾脆放棄。你們要買水貨機是一回事,但一來香港未開放伺服器,想每日「打咭」也無從打起,二來配套亦未完成,一但同時應付全球的玩家的問題即使MS也會受不了。所以這回放棄亞洲的首發就可以減輕了壓力。減低出現大規模的混亂的影響。而且遊戲少的話在香港也不好看,MS當然希望在這個和Sony正面交鋒的戰區能取個好兆頭,如果辦不到還不如不出﹣這是MS的合理想法。
連美國也不夠?
另一個不大能說出口的理由,就是主機數量不夠。
一如過往新主機推出,最初的貨量頂多只有一百萬部左右,這個數字即使日本也很勉強,美國就更不在話下了,單是應付感恩節的需求就已經很拼,更別提要推到海外了。所以MS放棄亞洲區市場,把所有的貨源都集在應付了最大的黃金檔期,之後有空閒才想海外市場,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比起來,Sony反而比較有信心,比起硬件產能其實不很強的MS,他們有足夠的生產線足以應付全球短期的供應量,想當年三天一百萬部PS2就知道了。而且這次Sony有一樣優勢是他們擁有大量的Blu-Ray庫存,反而MS卻沒有這個最關鍵的部件的優勢,一但Blu-Ray不足就會陷入無機可賣的境地。與其如此還不如縮減戰線,集中在能應付的北美市場,以退為進。
先安內
XB1相比起上一代,這明顯有更大膽的實際,像強調其多媒體應體,想在機頂盒市場和Sony爭天下。但這一直以來都不是MS的強項,即使這幾年美國的媒體已漸漸接受這種把內容供應給機頂盒的做法,而且有了Apple、Sony在前面努力,不需要開拓新市場會比較簡單,但實際上還是有相當難度。他們真的能夠打動美國的電視網路、電影公司,以最有利的價錢取得服務嗎?這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尤其是坊間一直流傳MS的高層其實對Xbox一直不看好,有點像「二奶仔」的角色,如果連高層也不是全力去挺的話,那他們要打動那些內容供應者就更困難了。
但他們在宣傳時主打機頂盒功能,如果在推出時沒有足夠的內容,那就會十分難看。想想Sony為了PSN還特地買動畫放上去播放,加上他們本身就有電影公司和唱片公司,優勢遠比MS強得多。那要在機頂盒戰爭中打敗對手,就必需先集中火力在他們還算有地利的美國市場上發力,而不是一來就把戰線拉到無限大的全球。
Sony有什麼好處?
這個嘛,日本就不用說了,反正從來都不是對手。至於亞洲如香港卻真的有很重要的影響,特別是香港的任天堂勢力並不強,那年尾任天堂的一連串大作攻勢在香港並不會有很大的的破壞力,但新主機,尤其是Sony的新主機在香港還是名牌之一,除非在發售日同時推出新iPhone,否則他們將會穩穩地成為年尾聖誕檔期的主角。特別是不論香港還是日本,總有一批人不管三七廿一買機再說的敗家族,當MS放棄這一場登陸戰他們就差不多肯定會買PS4,這對於穩住香港這個亞洲前線基地很有好處。而且因為一早已經在賣主機,所以之後迎戰XB1會比較沒壓力。
可以推想,今年AGS將會是一場盛大的PS4宣傳秀,在沒有對手之下Sony真的想怎樣就怎樣,把握機會來一場像樣的首發,重新穩定過往一直都是日系主機地盤的香港和台灣,然後才等MS攻過來。
至於美國Sony大概也心裡有數了吧?他們要和地頭虫的MS在北美一鬥還是很難的,但如果能削掉他們在海外的影響力,那保住太平洋這一邊的地盤應不會太難。
只要,Sony不會搞出什麼出包事件就好,這幾年他們的出包事件部真的洋洋大觀,如果還是如此無能,那敵人放軟手腳也是沒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