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平台下的大同年代
文:傑特
以往我們一直認為:想玩那一國遊戲,就得買那一國主機。不過近幾年這種想法卻越來越站不住腳了,我們已不會在乎遊戲是那一國,也不用考慮遊戲會在那部主機上推出,但現在市面上還是有三部家用主機,這是怎麼一回事?
獨家的年代
在上世紀甚至是本世紀最初的五年,遊戲機基本上是各有各做的。任天堂有任天堂的遊戲,SEGA有SEGA的遊戲,甚至NEC又或者松下都有他們專屬的遊戲,電腦遊戲更更加了。如果你是遊戲發燒友的話家中隨便都要放上三四部現役主機才能玩遍所有遊戲,如果你連老遊戲也不放過再加上手提遊戲那就等閒十部以上主機放在電視面前﹣各位還記得當年有一種分線器是可以一部電視接駁多部主機的?就是為了在這種情況下不用麻煩地繞到電視背後把線材拔來插回去,只有一個鍵就可以將訊號切換,多簡單!
不單是電視遊戲是如此,就連電腦遊戲和電視遊戲也不相通,如果喜歡玩電腦遊戲只好花大錢買電腦來玩。所以難得有電腦遊戲移植到家用機可是一件大事哩!
但近六、七年開始,遊戲界轉變了,現在的遊戲已沒有那一部主機專用的問題了,你只要買一台主機就可以玩遍絕大部份的遊戲,頂多只要加一台Wii/WiiU就能保證市面上所有遊戲都能玩,總之有錢就好,一點也不用煩。或者對於死忠於某一平台的人來說這樣自家的特色就失去了,但對於絕大部份的玩家來說當然是大福音,想想現在日元如此高企,如果每次都只能買日版還不如戒掉遊戲算了,等閒一隻遊戲都要五六百元,而香港的生活費又越來越貴,誰可以負擔一個月千多二千元的遊戲費用呀!(翻桌)。但XBOX360的遊戲因為有代理,所以只要你不介意封面醜了些,沒有日版的特典,甚至連語音都是英文的話(不,這個真的不能不介意,像之前的電鋸甜心日版的話聲優陣超豪華,單是這點就夠理由花多百多元來買日版了),那買XBOX360版遊戲真的是一個好主意﹣反正所有日本遊戲都是跨平台的了。
為什麼短短數年之間遊戲界會由壁壘分明變成現在的大同世界?
特化的必要
以前的遊戲機其實真的滿低科技,一塊電路版加8088級的晶片,玩的遊戲只是128k byte的卡帶,連畫面都只是256色,在這種主機性能超級有限的年代,遊戲開發者為了將晶片的一點一滴功能都搾盡,就需要為各主機度身訂造去寫遊戲。由於每一隻遊戲都是針對不同晶片的功能而寫,甚至連程式語言也用上極低級的組合語言以壓縮容量。這種遊戲要移植到其他平台可謂千難萬難,因為每一次移植就等於要將整隻遊戲重新寫一次,那是多麼大的工程!所以早年的遊戲移植往往除了名字之外就什麼都不同,除了硬件的限制讓他們無法完整移植外,開發者也可能想「與其將遊戲重寫一次,還不如寫新遊戲比較簡單吧!」,所以還不如寫一隻新遊戲算了。
這個現像即使去到PS年代還是存在,一來當時電腦遊戲還是很陽春﹣那時才是Windows95年代!我們都知Win95以至2000的遊戲功能有多爛吧?二來每一家廠都希望自己的遊戲主機有與別不同的功能,各自以『特化』主機性能開目標,所以PS擁有很強的播片和3D功能,而Saturn的平面處理能力極佳。這樣好處當然是各主機更有不一樣的個性,但反過來要將遊戲移植到不同的平台就很麻煩了,想當年如果你是格鬥遊戲迷就一定買Saturn,因為PS用來移植格鬥遊戲真會差到想哭。但如果是多邊形的話PS卻是不二之選。所以如果想玩遍所有遊戲又是只能買兩部主機。
這種主機往專長方面特化的傾向其實去到PS3仍然存在,不少人都罵過PS3在遊戲開發上是有多爛是多爛,即使今天能夠真的將PS3的真正實力發揮出來的遊戲還是不多,為什麼?因為絕大部份的遊戲都沒有針對PS3的特性加以開發,所以並不能真正發揮最大的表現。為什麼Wii的性能如此平凡但任天堂卻能作出不輸大部份PS3的遊戲的畫面(先不管解像度)?就是任天堂無需考慮移植的問題,可以針對性地將主機的最大實力發揮出來,所以才能作出像《Super Mario Galaxy》這種今天看仍不失禮的畫面。
跨平台化的關鍵
但隨著主機的性能越來越強,遊戲開發者已經不需要像當年那種窮媳婦那樣斤斤計教地活用主機的能力了,以往可能需要95%才達到需要的畫面,但現在80甚至是70也已經足夠了,既然無需硬將晶片的能力挖盡,就可以想其他的東西了,也就是說如何能在不同的主機平台上得出一樣的畫面,也就是說情願犧牲遊戲的畫面,也要讓每一部主機都有同樣的表現,反正即使不使用各晶片的特殊能力畫面已經夠漂亮了,又何需要硬為某晶片度身訂造開發遊戲?特別是當XBOX採用Direct-X這類汎用技術來開發遊戲的時候,由於這類技術是針對一大堆GPU來寫而不是某一兩類晶片,所以無可避免地使遊戲品質低落以換取在任何一張顯示咭、任何一部主機上都能作出相同的畫面。這和天才個個不同、但優等生卻位位差不多一樣。
對,所謂跨平台遊戲,就是讓所有遊戲都變成千篇一律的優等生,沒有任何個性的遊戲,而非為某一主機而生的天才兒。這也是為何小島秀夫一直都抗拒一開始就推出跨平台的作品,因為眾所週知他是完美主義者,會將主機的最後一點能力都挖出來才罷休,但如果你一開始就想著遊戲要同時在不同平台上發表的話,那就只能犧牲很多只有PS3才能擁有的機能了。同一道理所以很多廠商討厭任天堂的Wii,因為這部機要用得好真的要將Wii的潛能掘出來,但這樣就等於要全新重寫遊戲了,現在的遊戲開發費那麼高,誰要為單一平台去搞遊戲?
日本主機的盤算
本來任天堂作Wii出來就是希望遊戲開發者特別為他們開發出專用的遊戲,以表現出Wii的優點出來。這種主意和Sony設計PS2及PS3一樣,都是希望遊戲開發者為他們寫獨一無二的遊戲,這樣既可以發揮最大的表現,更重要是不讓遊戲流到其他主機上,想玩MGS4就給我買PS3吧!
但遊戲廠可不是這麼想,尤其是XBOX360先天就是以移植電腦遊戲為賣點的主機,他們不在乎遊戲是否能獨家,最重要是容易開發和移植。而當XBOX360在歐美的大成功,那遊戲廠當然會受到影響而開發一些「平均相當優秀」的作品﹣特別是當很多遊戲都會推出電腦版的時候,你怎可能針對市場上五花八門的顯示咭來開發?全交給像DirectX又或者openGL這類玩意替你搞定好了。尤其是今天的遊戲開發越來越貴,既然Microsoft替你準備好簡單易用的工具,你又何必自討苦吃去挖主機的潛能?又不是每個人都像小島秀夫幾年才出一隻家用版MGS!
如果各位還記得《Bayonetta》PS3版明顯比XBOX版差嗎?這就是典型以XBOX360作為基礎再移植,結果犧牲了PS3版質素的好例子了,因為XBOX360開發起來容易,只要搞定這個再將原始碼以程式編譯成PS3版就可以,好處是超級省工夫,但代價是畫面被罵到臭頭讀碟超慢等等一大堆。但誰教PS3的遊戲開發如此麻煩、而XBOX360在海外又是如此好賣?換了是你也會選擇先搞XBOX360版吧!PS3能賣多少?
本來任天堂在Wii上還是如此,但去到WiiU也想通了,現實比人強,妄想遊戲廠為自己度身訂造把立機性能發揮到極限是不切實際的,所以WiiU也將主機的「平均能力」推到和XBOX360同一個檔次,這樣遊戲廠要跨平台化就簡單多了,要發揮完全的實力還是自己來吧!
多賣一隻是一隻
當然,現在遊戲界沒有一個真正的統一王者也是事實,每一部主機都有他們的定位,而不像以前任天堂又或者Sony王者的年代可以一機走天涯,要賣最多的遊戲就只有在不同的主機上推出,而XOX360正好就是這種開放系統的表表者,其他主機也只能屈服了。
雖然以畫面至上的人來說這並不是好主意,因為當所有人都做到同一件事,那件事就不會特別。每一部主機都能作出同一種畫面,那畫面也不會特別。但比起追求「最好」而花上最多的錢和時間,還不如作出「還不錯」但所有主機都能作出來,賣出最多的遊戲更好。
始終,現在的遊戲開發越來越貴,多賣一隻就是一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