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和瑪莉奧:分析任天堂的『i理論』
文:傑特
其實筆者在很久之前已經指出,任天堂在岩田聰上台之後很明顯地『林檎』化,即是和apple電腦公司﹣或者更正確的說法,是apple的主帥Steve Jobs『回朝』重新主政apple之後的一連串政策﹣同一經營政策,尤其是新的NDS lite差不多可以乾脆改名作為『iDS』了。由於最近那些大傳媒終於有人發現這一點,所以筆者這次便將任天堂如何地apple化拿出來分折。
1:產品的定位要明確
不論是Sony還是Microsoft,他們的產品都有一個『高.大.全』的特色,就是產品功能要多要齊,最好一件產品包了所有功能,用家不需要假手其他產品就可以進行各種工作或娛樂行為。而這種一機千多種功能的『攞你命七千主義』的心態在於:表面上,由於我們無法知道客戶究竟需要多少功能,所以我們就將可以提供的功能都提供給給客戶,這就就不怕客戶要要花時間和金錢去另找其他產品了。但其實只是想用戶沒有機會去試其他公司的其他產品吧,像Norton的磁碟最佳化速度和效率都相當差勁,而防毒軟件的防火牆功能又不好,但因為一套System Works只需五百大元就包了一堆功能,那用家自然沒有必要另外花錢買效能好得多的磁碟重整程式Prefect Disk了。
但apple卻不來這一套,因為這一套高大全戰法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突顯產品本身的特色和個性,所以apple和現在的任天堂都採取突出個性,訂出明確產品定位作為先決條件,像NGC本身的機能雖然是眾同系主機之中最強的,但他們卻不主打性能戰(如果性能就是一切的話,PS2早卦掉了),而是將NGC訂位定『小朋友的玩具』,所以不論機的外型和功能都以此為準。而NDS則一開始就打正招牌以touch screen作為主機的賣點,反而其實已經算是相當不俗的畫面處理功能卻沒有太過強調,但正正是因為強調其touch screen功能,所以廠商也績極採用這個新功能來制作更多花樣的遊戲。反而仍是強週『乜都有,但就係冇touch acreen』的PSP,除了其大得嚇人的4.3吋LCD之外,就沒有麼值得一提的了,沒錯,大screen用來玩遊戲或者看片是很爽,但如果玩的遊戲和家中的PS2甚至PS沒兩樣的話,那為什麼要在街上玩?家中的電腦最少也有15吋吧?現在三十吋以上的大電視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那4.3吋算什麼?
這種作法和iPod一樣,比功能,iPod的功能絕對少過其他品牌的同煩產品,但他們在外型上下工夫,標榜簡單易用,即使電腦白痴也可以輕易上手,其簡約美的形像和定位讓iPod變得與別不同。
2:針對固有客戶層
比起以影音產品起家的Sony,以及電腦霸王的Microsoft,任天堂有一個這兩家公司都比不上的最大本錢,就是長久以來經營的任天堂品牌,以及一群對任天堂忠字當頭的老玩家,以及,在比卡超年代開始的一群死忠數碼粉絲。
這種情況一如即使在最慘澹的年代,apple仍然有群死忠支持者在默默地支持著這家差點倒下來的公司,而其美術領域上的表現也成了各大出版社美術部戰士的最佳拍擋,因此即是在apple最困難的年代仍然有著一小群支持者頂著apple,直到Steve Jobs重返apple開始改革之後,才總算捱過這段苦日子,再次可以站起來自負地說自己是apple人。任天堂的情況其實已經比較好的了,一來即使是最暗淡的年代,他們仍然有GBC這件平靚正的好兵器為他們保持著隱定的收入,而且比卡超的成功也為任天堂開拓了一個新的客戶層,因此他們在轉入GBA,GBA SP再到現在的NDS,NDS Lite上都能一出機即有穩定的客戶,完全是多年以來的努力成果。而任天堂『不色情,不暴力,不低俗』的三項堅持, 讓他們在小孩家庭這個傳統的市場上保留相當的優勢,即使家用機不濟,但手提機仍然繼續強勢,這也是任天堂多年以來堅持而得到的成果。
沒錯,GTA這類遊戲的確是能夠大賣能特賣,但問題是與其像其他廠商般跟風推出這類遊戲,反而讓多年苦心保持下來的『老少咸宜』招牌被打爛,還不如讓其他廠推出,自己則繼續堅持固有的市場,這樣或者不能賺大錢,但卻能穩住老本,不會被市場潮流拉著鼻子走﹣像apple,他們的產品有那一件是跟著潮流走的?他們不跟潮流,只會創造潮流。
3:高營利而不追逐市場佔有率
這是自從Sony進入遊戲市場時就開始的一個極之惡劣的現像:就是遊戲的制作成本三級跳!首先是花大錢制作華麗的CG影片,然後遊戲的畫面更是不計工本,總之將之搞到遊戲機的表示能力極限就是了,到了極限怎辦?那就推一部新的主機讓開發遊戲的高手們再次挑戰新的技術頂點吧!沒錯,在這種『一山還有一山高』的情況下,遊戲的畫質的確有著飛躍的長進,但遊戲性卻是被忽視了,比起遊戲性,更重要是成本不斷高升,讓遊戲開發變成只有幾家大公司,用上數十過百的電腦人員花上年多才能夠有高質素的遊戲出現,更糟的是,由於PS2的開發成本太高,所以Sony將這些開發費都化為權利金轉到遊戲生產者身上,使到本來沒有什麼賺頭的遊戲利潤更少。雖然遊戲成本颷升,但價錢和銷售數字卻不見得一定跟著升,而追逐市場佔有率表面上是很風光,但眾所週知賣主機除了任天堂可以有賺頭之外,其他公司都是賣一部賠一部,全靠遊戲上賺回版權費,不過遊戲如果成本高,遊戲公司沒賺頭,那只有兩條路,一是生產便宜遊戲,一是減產,便宜遊戲不會很好賣,垃圾遊戲更是幾千上萬已經偷笑,而好遊戲即使賣上二三十萬也要制作經年,這樣除了主機公司還可以有機賺﹣在補回之前賠了的錢之後,其他人都都有苦自己知。
但任天堂卻不搞這一套,首先他們不搞一部功能強得過份但開發成本高的主機,這樣主機成本就可以壓下來,即使沒有遊戲版權補助也沒關係。其次是遊戲的生產成本低的話,那即使不花大堆人力物力也可以作出相當質素的遊戲,而不像PS2般一壓低成本就變成爛遊戲,此外也不大打宣傳,不強求市場佔有率而看實際收入。沒錯,這樣很難搞什麼百萬大作,尤其是家用機一向都是主戰場,家用機的成敗往往就等同整個遊戲界的勝負,但即使NGC輸了又如何?反正主機成本低,遊戲成本低,即使賣得少也有錢賺,而手提機更是大賺特賺,一連幾隻遊戲都賣百萬隻,如果連其低成本的也算進去的話,利錢就更加驚人了,當然,比起家用機,手提機是沒有那麼大的成就感,也不像『家用機勝利=統治遊戲界』,但能賺錢才是實際的吧?像apple的Macintosh雖然一直只佔整個電腦場城5,6%,但利潤卻很高,而iPod更是讓apple大發特發,這不也是和任天堂的NGC和GBA系很像嗎?
如果你們比比看,就會覺得任天堂的家用機和Macintosh的情況有點像,都是叫好不叫座,但手提產品就大賣特賣:NDS是iPod,GBA SP是iPod nano,而GBA micro則是iPod shuffle,天!這何止『有點』,根本就一模一樣嘛!
4:利用傳媒作秀
這一招其實可算是Steve jobs的天生才能吧?他就是有一種天生的明星氣質,每一次上台發表新產品總有辦法將其變成自己的個人秀,這種才能和魅力是其他人想學也學不會的﹣看看Bill Gates在台上的表現吧!你就會發現即使Jobs已經禿了頭,但他依然比Gates更有明星風采。
雖然任天堂的岩田聰是不可能像Jobs那樣,但學他利用大型events中發表新產品,甚至只是一個概念的工夫卻是學上了。其實現在Revolution的手制仍只是一個概念產品,但岩田卻先發表這個創意滿點的手制而不是主機,但單是這樣去年的TGS便所有傳媒都將重點放到這個上去了,反而真正的遊戲和XBox 360還沒有那麼多人談呢!這不是相當高明的一招嗎?賣給玩家的不是一堆你不懂我也不想懂的電腦spec,而是一個明顯的,實像化的未來,比起那些充滿灌水味道的數字,一個鮮明的形像才更實際:你們還記得去年iPod nano發表時,各大報章的頭版中,Jobs從褲袋拿出那薄薄的一部nano嗎?單是這樣就夠讓人發狂了吧?誰又會留意到其實那只是一部普通的flash ram mp3機呢?
5:避免捲入戰鬥
其實Sony會這麼早﹣甚至早到很懷疑究竟那部實驗機其實能不能開的程度﹣發表PS3,就是因為Microsoft竟然只花這麼短的時間就搞好了XBox 360,比起其早在PS2之前就已經開發的cell就什麼也沒有,為了不想比下去Sony才這麼急著發表一個『made in photoshop』的PS3和一堆誇張得過份的spec,也難怪各傳媒為Sony算數時竟然算出一部PS3要九百美元的離譜數字來了。
但任天堂才不管,現在我們除了知道Revolution的表相和那個棒棒糖手制之外,還知道什麼?任天堂甚至說Revolution會比PS3更晚出,這和當年任天堂以新主機的消息來打擊對手的做法完全相反,但既然已不再是當年獨霸市場的時代,那做法自然也該不同才是,明知沒有任何勝算可言還不如避開鋒來得實在﹣難道開放了Mac OS X給一般電腦使用,OS X就可以在佔有率上能和Windows一鬥嗎?還不如將硬體(Macintosh)和軟體(OS X)綁起來以維持獨有性來得實在兼保留OS S的一貫優勢。
6:遊戲潮流物品化
自從Steve jobs回到apple之後,他就一直將apple產品加以潮流化,像最初的五色imac,枱燈iMac G4,mac mini,到五色ibook,銀色兼keyboard發光的powerbook再到現在的mac book pro(筆者的友人替這個MBP起了個很好聽的花名:麥書部!),再到iPod由純白到U2特別版,五色iPod mini再到現在的黑白iPod nano,apple總是能夠以其獨特的簡約美學將電腦產品變成一件帶出街也可以秀的美麗裝飾品。你們什麼時候見過其他公司的電腦產品可以這樣秀的?連sony也只有一兩件產品可以吧?Microsoft更不必說了。
而任天堂這一招也用得很好,先是可愛到極點的NGC,然後是多色GBA和GBA SP,現在則是NDS和『iDS』,總之就是要可愛,可愛,再可愛!這種像做玩具的手法用來包裝遊戲機其實是任天堂早年已在玩了,可惜是超任和N64走偏了,但現在他們回到『遊戲機即玩具』的設計哲學上,那玩家自然會為了儲這些設計獨特的主機而買完一部又一部,一如筆者已經有了三部iPod一樣﹣說起來其實是滿敗家的,拜托,apple別太早再推出新iPod呀!
(由於初稿時有部份資料寫錯,如明明是想著比卡超但寫了數碼暴龍,所以現在改回,並謝謝教訂的方墨筆者B)
(原文刊於遊戲週刊《GameWatch》,本筆者是該刊自由主筆,要多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