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歸來?谷底回來的日本遊戲界
文:傑特
話說上回寫完關於2013年的展望後,看到財經新聞關於日本在2014年的印日元計畫,由於計畫還有一年,所以日元又立即升回一些,但基本上日元看跌還是不變的。那,對日本的遊戲界又有什麼影響?
遊戲也關經濟事?
其實這篇文章應該算是上回的延續篇,因為上回寫得實在不怎樣深入,有些論點還是可以有更大的發揮,所以這回就以這個題目把一些說得不怎樣好的地方加以補充,當成另一個角度來看日本遊戲界。
很多分析遊戲的專家﹣獨斷推想超過九成﹣基本上都只從遊戲界來分析,例如幾年沒有推出新主機,現在遊戲機的性能已經到上限,還有市場欠缺活力等等,但就是沒有人會從經濟情況來看遊戲界,好像遊戲界是獨立於整個世界的經濟體系而存在。
但事實上卻不是,遊戲界基本上還是建立在現實的商業世界之內,那經濟環境有所改變那遊戲界亦會跟著改變,而不能獨善其身。而這正好是筆者在過去多次分析情況皆能切中問題點的原因,因為筆者沒有專業知識,但有常識,而常識,往往比所謂的專業知識更能看清問題,
日本大開印日元機
當然,筆者也經常說錯話,像多年前KOEI和Tecmo的收購事件筆者認為KOEI是當白武士,但最後KOEI還真的吃掉Tecmo,像這種分析錯誤的例子比比皆是,也不勞各位吐槽就自我招認。反正所謂的評論就是用來說錯話的,只要這些錯不是胡說八道,而是經過一套理論下而得出的結果,那即使錯誤仍然能夠刺激思考,以帶來多元化的視野。
而這次承認錯誤是新主機的推出,在去年筆者也說過好幾次新主機不會推出。那時是基於日本和美國的經濟並不樂觀,在這個時間推出新主機是很大的一個冒險,因為遊戲主機是一個長期投資。看看PS3由於最初在定價上的失誤而跌跌撞撞多年,直到近兩年才開始成為主流﹣天!要到PS4也該出的時候才開始成為遊戲機的主流!雖說遲到好過不到,但06年推出的主機要到2012年才成為主流也真的太晚了。
但隨著安倍晉三二度成為日本的新總理大臣,他在上台之前已經豪言要大印日元,而現在更堅持讓日本有2%的通脹。雖然最新消息指日本央行的大印日元計畫要到2014年才開始(由於現往的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明是出名保守又無能,所以很有可能是白川故意整安倍,由於近數年日本換首相一年一換,誰敢說安倍可以捱到2014年?到時安倍萬一下台就可以不了了之),但這個每個月十三萬億的購債計畫不但是『沒有限期』的,而且這不等於在2013年間沒有其他行動,所以日元長期而言還是看跌。
對絕大部份看本誌的朋友來說,日元的高低只和買水貨遊戲的價錢有關係(對,筆者也是其中之一),但從06年至今日本的經濟、日元的起跌到遊戲界的超落來看,證明其實三者確有關係。
日本遊戲界不景的理由
日本遊戲界不景氣已經不是這一兩年的事,但也沒長到十年八年前,那上一次日本遊戲界最有活力的時候是哪時?
答案是2008年,即是日本遊戲界由盛轉衰的關鍵點是2008年,那一年發生了什麼事?當然就是美國金融海嘯,美元差點崩潰,而為了拯救美國經濟美國政府開始大印美元。為了避過美元急跌的損失日元就成了最佳的避難所,日元由08年初的七算升到最高的十算二,如果以美元對日元的話就是由08年的一美元對110日元跌到最高的一美元對79日元。如果你是以日元出糧的話那可能是好事,因為你在日本以外的地方購物會變得十分便宜,但對商人來說就很慘了。以前筆者也說過任天堂其實一直都表現不錯,但這兩年卻一直赤字,這其實是很怪的事:明明主機賣得很好,遊戲也賣得很好,但卻是赤字?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遊戲機賣到美國對方用美元付帳,但美元狂跌的話那換成日元就少了一大筆了,舉個例如果美國花了十億美元去買Wii,主機的定價是固定的,但美元卻不斷下跌,結果本來已經賺得不多的任天堂反而得賠本賣主機,而且越好賣賠得越多,但不賣又不成,結果就出現一種很荒唐的現像:銷售數字不斷上升但卻是大賠本。而遊戲即使好賣也解決不了問題,因為Wii基本上以任天堂自家的遊戲作主力,即是絕大部份的遊戲都在日本開發,支的薪水和投資是日元,但回收的卻是不值錢的美元!想想美版遊戲和日版遊戲的差價是多少就一清二楚了。
至於Sony其實也差不多,只不過他們受的影響更大,由於他們什麼東西都有,由電視機到電腦到音響到遊戲機樣樣都來,而且其他領域更被Apple和三星前後夾擊,所以相比起來遊戲反而算是少損失的部份了,最少這邊廂只是美元問題,而不像其他領域還要受到強大的對手攻擊。
上一次的好景
比起來,日本遊戲界上一次的好景已經是2007年的時候了,由於當時筆者正好旅居札幌,身在日本對於整個遊戲界的市道有著最直接的感受。幾次TGS都相當旺場,遊戲廠搞event都相當大手筆,把TGS搞得像嘉年華那樣,而遊戲也出得多,像《Super Mario Galaxy》在推出一年不到的Wii上才一個月就破百萬,而傳說級遊戲《New Super Mario Brothers》更是賣足數年,單是日本國內就賣破五百萬,NDS Lite則是長期缺貨,連機戰OGs這類只給死硬派機戰迷的遊戲也破五十萬,可見當時日本的遊戲界算是好景。
但這和日元有關嗎?當然有!日元低的話遊戲出口就有賺,主機在外國賣當然也有賺,而且現在日本基本上就是以高科技出口為主,當各大公司有錢賺員工當然受惠,經濟好像遊戲機這類消閒產品自然最受惠,那不單海外的遊戲有錢賺,國內的遊戲界也會有利。這是一個巨大的經濟鏈的其中一環,如果日本因為日高而受到打擊,遊戲界又怎可能不受影響?
主機能乘勢而起嗎?
由於安倍這次的決心並不像過往那樣一時三刻擺個樣子就結束,而是長期性的印日元,務求讓日本擺脫通縮的困境(日本由1994年至今究竟有多少通脹?1994年一鑵可樂要100日元,現在是120日元,其中還要是因為消費稅才會加這二十日元!差不多二十年日本沒有通脹了!如果不是311大地震讓日本的食品供應不足而貴了的話,搞不好去年還是老樣子呢!)。而適度的通脹是經濟成長所必需的﹣想想如果一切不變的話,你會需要賺更多的錢嗎?但因為東西貴了,為了買回相同的東西就要賺更多的錢,那經濟才會有動力。
而隨著日本政府下決心,Sony顯然要乘著這個勢頭取回主導權,尤其是當PS3終於超越Xbox360的出機數(其實是Xbox360已經飽和了),Sony當然信心滿滿地要一舉奪回遊戲界的主導權。特別是當Wii U在硬件上已經和PS3差不多的時候,當PS3沒有了硬件優勢之後,他真的能贏任天堂那強大的主家遊戲群嗎?更別提3DS的勢強得要命,PS Vita又半死不活,如果再不振作那就連遊戲機這個市場也會被打敗,到時就真的永不翻身了。本來最頭痛是主機出口時的滙率問題,如果連任天堂都因這問題搞得焦頭爛額,那一貫賠本賣主機的Sony只會死得更慘。但現在日元回落,最需要擔心的問題沒有了,而日本的經濟相信也會因為日低而有所改善,美國的經濟亦漸漸穩定(雖然三天半月一次財政危機),推出主機算是時候了。
而遊戲廠方面國內經濟好遊戲當然賣得多,這對很多只做國內生意的中小型遊戲廠絕對是大利多,有助刺激一些小型廠重重新投資開發遊戲。而且不少遊戲廠都將重心放在海外,像Capcom和konami在美國的市場也不少,如果日低美高的話,那海外的收入也會提高,也有助他們花錢吸收優秀人材﹣沒錢如何留住人材?
總言之日元回落對日本遊戲界絕對是好事,不但任天堂、Sony都能因此受惠,像Square enix、Capcom這類進軍海外的遊戲廠,又或者像ATLUS、MMV這類中小型遊戲廠也會因而得利,不管怎樣看都是好事。
當然,前提是安倍真的能夠捱到2014年,最好就是當白川引退後找一個聽話的新行長,畢竟安倍已不是07年那位二世祖了,這次敢下猛藥賭下去如果不能貫徹到底日本和他就真的沒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