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目錄 | 其他文章

遊戲專題

區碼與區域經濟〜分析地區遊戲銷售問題
文:傑特

區碼,這玩意一直以來都是香港玩家最口誅筆伐的玩意,因為這種東西讓我們不得不捱貴貴的日版遊戲,又或者要修改區碼才可以播影碟。而這種西為什麼會存在?真的只是代理商的私利而搞這種擾民的東西?

由「可樂指數」開始
我們都知道,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經濟情況,生活指數也不相同,而貨幣𣿬率的升降更是讓各國之間的物價差距變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了,自從1993年日本經濟泡沫爆破之後日本的經濟就一直沒什麼起色,而日元也一直居高不下,近年日元最低的一次是2006年的65算,即是100日元換6.5港元。如果各位對經濟有點認識的話也會聽過所謂的「巨無霸指數」,就是以巨無霸的定價來看各國的物價指數。而筆者則抄襲這個指數創出「可樂指數」,就是以一鑵可樂的一般訂價來比較各國生活指數的高低。在2006年一鑵可樂要120日元,換成港元就是7.8,而當時香港一鑵可樂是6元,也就是當時日本比香港貴大約30﹪,以一個認為什麼都貴的國家來說,這種差價其實還在可接受的程程度之內。
而現在呢?在本文下筆時日元才由惡夢般的100日元換10.2港元回落,回到100日元換9.5港元(其實也是很可怕的數字了),也就是一鑵可樂要11.3港元才買得到!簡直就是香港的遊客區又或者某些會場用來斬入場者的價錢!而一隻PS3遊戲平均要八千日元,換成港元就是752元,這下各位就明白為什麼日本水貨遊戲會如此貴的理由吧?雖然水貨遊戲在日本的批發商買還是會有折扣,但因為日元高企不管怎樣折還是貴,更慘是找不到日本批發商而要到門市去買,像筆者的3DS盒內竟然見到LABI(日本的大型電氣百貨店)的單據!即使這類百貨店一般都有10﹪回扣,但即使變相九折還是貴,所以你能怪香港的遊戲店在賣機時硬要賣你一堆配件嗎?不賣這些東西連運費也賺不回來哩!
由於水貨因為日元𣿬率的改變而浮動,而日元又一直強勢,如果直接以日本的定價放在香港賣保證只有極少數狂熱的玩家才玩得起﹣在日本平均一個五餐大約五百至八百日元,一隻遊戲約是十個午餐左右。而香港一個午餐大約三十元,而一般行貨遊戲大約三百至四百元之間,這和日本是一樣的,但如果賣上八百港元的話就是廿五個午餐的程度了,你願意犧牲一個月的午飯錢來買遊戲嗎?尤其是近年的遊戲廠想盡辦法阻止你將遊戲賣出去賺回一點錢買新遊戲呢!

代理的存在
不管是像SCEH那種由遊戲廠商直接經營的地區代理,還是像萬信那種代理任天堂遊戲。他們的工作都是負責將日本又或者北美的遊戲輸入、包裝再銷售,而其中一項工作就是訂價,像上面提到的遊戲訂價日本和香港是如此的接近(日本一隻8000日元的遊戲抵得66鑵可樂,而香港一隻400元的遊戲就是61鑵可樂,只差個五鑵,可見筆者這個「可樂指數」其實也算準確),這當然是代理商在計算生活指數下而訂出來的數字。
但這就會帶來另一個問題:當你是日本人,知道香港的遊戲竟然只是日本的一半,那你會不會買一大堆遊戲回日本再七折賣出去?一隻八千的遊戲在香港可以四千甚至三千多就能買到,這跟本就是The Best價位嘛!只要買上五十片遊戲回日本,算一隻賣六千好了,五十片遊戲就是十萬日元了,好賺得不得了。這種好賺的生意誰都會飛身撲上吧?
但這樣最受傷害就是日本的遊戲店了,他們經批發商拿遊戲也不可能四千日元一隻但水貨賣六千還能有錢賺,這對於奉公守法的遊戲店不是很不公平嗎?但又不可能要日本的遊戲便宜到像香港那樣,單是水電舖租都是一大筆,日本的生活指數又貴,如果將價錢拉到和香港一樣那日本遊戲公司就要上吊了。至於將香港遊戲的訂會拉到日本的一樣更是自殺行為,前一陣子筆者一直沒買《Binary Domain》水貨就是因為價格實在貴得誇張﹣其實連咪高鋒版賣780港元如果以日元來看絕對不貴,但以香港人的生活水準就是天價了,那差不多是十天的生活費哩!
但不管怎樣打擊水貨還是會存在,為了應付這種問題區碼就誕生了。

地區保護主義?
對,如果以經濟學上來看,這種區碼真的就是所謂的保護主義,因為他保護了地區遊戲零售商以及批發商的生計。但換一個角度來看,這種保護卻有其存在的必要。
首先是要將生活指數高的地區的產品推廣到較低的地區,價格就一定要有所調節,這點我們都知道,遊戲開發商當然也知道,雖然將遊戲價格拉低會讓他們有所損失,但比起賣不出去還不如便宜點賣,反正遊戲當開發完成後,成本就只是光碟或卡帶的製作和包裝成本,即使大減價也不會有很大的影響,反正只要國內賣正價就好了,香港賣多少都算是賺到的。但如果有人將香港那些「特別推廣價」拿去日本賣那就違反了最初的原意,反而變成傷害自己收入的行為了。但因為水貨是阻無可阻的,所以就想出區碼來封殺種行為。沒錯遊戲是很便宜但只要不能在日本的遊戲機上跑那再便宜也沒用,像任天堂的3DS遊戲在香港還未有代理,所有便宜遊戲都是美國來的,但美版遊戲卻不能在日本的主機上執行,那主要是日版主機的香港玩家就玩不了。
至於SCE則比較好人﹣或者說他們嫌麻煩沒有在遊戲上加入區碼,所以「基本上」玩家不管美日遊戲都可以直接放在主機上執行(但據說還是有遊戲是加入區碼的,但真的很少,少到很多跟本不知道有這種東西),而且因為BD的容量夠大,一隻遊戲可以放多國語言版本,所以理論上對玩家來說是親切的,不管你從那裡買來遊戲都可以直接拿來玩,只要系統設定好語言就可以直接跑。當然,地區版的話封面和附送的特典也會有所不同,這也算是保障賣日本版的店舖的一個辦法,但如果你像筆者般說明書從來不踫的話,除非像《Binary Domain》港版/美版般來個超醜的封面的話,絕大部份港版遊戲其實也只是在日版說明書中加一張中文的操作說明,以及盒背印的中文資料,要裝成看不到也不大難。
但也不要以為SCE好人,只不過他們認為遊戲的銷量不值得搞這麼多花樣,反正他們自家的遊戲又少,有損失的都是其他遊戲商,總之每一片遊戲都能收到授權費就沒問題。為什麼如此肯定?因為PS3還是有影碟區碼!而Sony本身也是一家跨國的影音供應商﹣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其實就是超有名的哥倫比亞三星電影公司,旗下有哥倫比亞影業公司、三星電影公司、米高梅電影公司、Animax、AXN、索尼經典電影,想想這些公司一年推出多少張影碟?香港一張BD影碟百多元,但日本就要五六千日元,一但有人將大量影碟拿去日本賣那日本Sony就完了。所以PS3沒有在遊戲加入區碼只是他覺得那裡不大影響自己的收入而已,一但影響到自己就是另一回事了。
Xbox360則很妙,有些有區碼有些則沒有,能不能「買平game」真的很聽天由命,像FF-XIII-2就有區碼,不小心就會中招。不過比較好運是Microsoft在香港的宣傳和代理很積極,而且因為代理真的很便宜,所以玩家情願買行貨也不願意買水貨﹣尤其當日版遊戲貴得要命的時候。

沒有世界大同這回事
區碼這種東西雖然對用家來說很不方便,但實際上卻有著存在的必要,因為只要不同國家的消費並不相同但又要賣同一隻遊戲,那就必需要有一種方法去保證本來是善意的低價遊戲不會被人利用來謀利。想想本來只是想香港人也能以合理的價格玩到遊戲,但結果反而傷害到本國的遊戲銷量,這當然是不公平的。當然,以一個玩家來說這也是另一種不公平,為什麼要限制我只能玩某一個區的遊戲?看某一個區的影碟?但以維護商戶以至公司的利益亦是無可口非的事,既不可能全球都統一定價,但將生活指數低的地方的遊戲拿去高的地方去賣又會打擊高的地區的收入﹣很大程度遊戲可以賣得便宜是因為高的地區已經賺夠,否則誰會讓一隻遊戲在香港買可以只是日本的一半價錢?
想以最便宜的價錢買遊戲是理所當然的,所以買水貨並不是什麼不該的事,又不是盗版,水貨也是正版嘛!但也要體諒遊戲商為了保障自己以至零售商的立場,賣主機已經沒錢賺,如果連遊戲也不讓他們賺,那他們還會賣主機嗎?就像以前說過賣主機跟本沒錢賺,如果連遊戲也沒得賺那還不如學Apple般開直營店賣遊戲機算了,但直營店又能賣多少?
所以筆者的一貫立場是:完全理解區碼的存在意義,也接受這種東西的存在,想玩美版3DS遊戲?多買一部美版主機不就好了?想享受便宜就要付出代價的。



主目錄 |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