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目錄 | 其他文章

熱門專題

成本與售價﹣談今天遊戲的價格問題
文: 傑特

  近日任天堂的岩田聰曾經發表過關於遊戲定價的言論,再加上近日不斷被炒作的PS3遊戲售價問,甚至連小島秀夫也開聲了,看來遊戲的售價已經成了另一個近日最熱的題目。事實上經過這麼多年,遊戲本身的售價以至其制度實在有必要好好的談一談,因為這可是關乎遊戲業的存亡的一個重要議題,而不是一句『好遊戲玩家是不會計較價錢的』就可以打發了事的。

  

遊戲真的太貴了嗎?

  如果各位是由任天堂紅白機年代就已經是玩家的話,那應該還會記得當年紅白機版本的《Dragon Quest 4》一片遊戲帶就要賣上四百元,而光榮的《信長之野望2》沒記錯更要賣上五百元之譜。以當年筆者一天的零用才十塊錢來算這已經是天價的價錢了。如果粗略換算成今天的定價的話大約是一千元左右吧,實在是一個很驚人的售價。不過話又說回來這種價錢的遊戲其實很少,一般都是二三百元就可以買到手,加上又有中古遊戲帶的買賣以及租遊戲帶的服務,所以即使學生還是可以接受的。

  其實如果將通脹也算在內的話,其實今天的遊戲並不比以前的遊戲貴,想想二十年前的遊戲如果只是二百元的話,那今天的遊戲賣上四百多元也很合理吧?再加上日元上升使遊戲的定價更貴,這也不是遊戲公司可以控制到的,因此單以售價來看的話其實也不能說現在的遊戲甚至遊戲主機賣得比以前的貴。與其這樣說還不如說是遊戲出得太過多使遊戲看起來好像貴了。

  即是什麼意思?筆者所指的是以前的遊戲產量比較少,玩家一個月可能只買一兩片遊戲就玩上個多月,所以即使遊戲比較貴也可以接受,數量少貴一點也沒關係。但現在卻是一個月就來個十多廿片遊戲,如果玩家每片都買那當然覺得遊戲貴了,可是如果每月只挑一兩片好遊戲來買的話那其他遊戲自然沒人買了,而這做成為什麼遊戲銷售表中大作可以隨便破數十萬,但小作卻是連數萬都沒有的現狀來﹣因為玩家必需要作出取捨。這是過往遊戲數量小的時候不常見的現像:玩家需要在一大堆遊戲之中挑一隻來買。由於錢只能夠買一隻遊戲,那自然覺得遊戲整體賣得比較貴了吧!

  另一方面爛遊戲的數量大增也是使玩家覺得遊戲越來越不濟的理由:想想看像《學園愛麗絲》這類遊戲竟然也要賣上6800日元,連稅是七千日元!而除非是The Best這類再發行遊戲又或者2500系列的便宜遊戲系列,遊戲起價點賣上七千日元已經成了家常便飯,比起早一點的DC年代一片遊戲才不過五千日八百日元貴了足足一千日元,而且還不是最貴而是最便宜的遊戲!當你看到BANDAI那些擺到明騙錢的動畫遊戲竟也要賣上七千日元,那自然覺得遊戲是賣得貴了。問題出在爛遊戲賣得和一般遊戲一樣貴,想想看,《XENOSAGA 3》竟然和那些動畫遊戲一樣都同樣賣七千日元!難道這就是說XENOSAGA的開發成本和那些動畫遊戲一樣嗎?不可能吧?但現實情況是除了少數舊遊再發又或者是擺明是便宜遊戲之外,現在的遊戲是起錶價都平均要七千日元,如果你發現了大量爛遊戲都是賣七千日元而顯然這些遊戲是不值這個錢的話,那自然就會覺得遊戲是賣得太貴了。難道那隻《牙狼》都值上七千日元、和《XENOSAGA 3》同一定價嗎?別開玩笑了!

  人總是不知足的,他們不會覺得是好遊戲賣得便宜,而只會想到爛遊戲賣得比較貴,所以結果自然是覺得遊戲賣得太貴了。

  

為什麼遊戲要統一定價?

  正如岩田聰在訪問時指出,現在的遊戲雖然有官方定價,但實際此上到店舖賣的時候卻由店方去減,像筆者幾年前去買DC的超音鼠十週年出面街價五千八百日元,但在秋葉原當天卻只是賣五千日元,如果遊戲不好賣的話售價更會直插下水,甚至二三千日元也可以買到新遊戲,四千日元的遊戲滿街都是,說什麼定價完全是開玩笑。

  這種『官有官定、民有民減』的態度其實也是給店家的一種自主權:始終賣遊戲的是店方,他們絕對比遊戲公司清楚什麼遊戲可以賣高價,什麼遊戲只能賤賣,將這種價格控制的權利留給店家是比較合理的。不過這種情況卻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由於官方定價實在太過高,因而讓消費者覺得遊戲本身賣得太貴的感覺,而由於好遊戲價不會減太多,因此消費者情願等中古貨又或者減價,結果最後損失的還是店家,因為遊戲始終不是一種生活的必需品,玩家不玩是不會死人的,明知店家在沒有人買的時候會減為什麼要那麼早就買?特別是那些二三線遊戲更是如此,結果做成一種拉鋸現像:到底是玩家忍不住買?還是店家忍不住減價?此外每家店的作法都不一樣,使到消費者那種『貨比三家不吃虧』的心態更大行其道。完全和日本傳統那種不二價的心態背道而馳。

  其實岩田聰指出這種遊戲統一定價的作法要改,與其說是價位統一不好還不如說是這種先高再低的作法有問題,正如之前所指出,由於一開始將價定得太高,做成一種玩家覺得遊戲太貴的不好印像出來,如果遊戲好賣的話這種問題還不覺得有需要改變,但當遊戲越來越不好賣的時候,這種制度就不見得再適合於現在的情況了。特別是遊戲的數量和選擇越來越多,單靠口碑以及雜誌的介紹已經趕不及遊戲的數量,而低價正是其中一個用來刺激銷量的好方法,但由於現時的作法是統一定價在6800或者5800,只有那些以便宜為號召的2500系列才可能賣上那麼低的價錢,對於一些中游貨色想用減價來促銷就會被這種過高定價的制度限制著,更麻煩的是由於Sony收取的PS2遊戲權利金相當高,使減價的空間再進一步收窄。

  而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自從PS2上場之後遊戲越賣越貴,做成『好遊戲=必貴』的想法,玩家認為遊戲貴是應該的,爛遊戲才會賤價來賣,讓遊戲公司想減也不敢大減,又怕賣上4800會被人認為和NDS同樣的小本遊戲,甚至是爛遊戲。這種以售價來和遊戲品質掛勾的心態最後就讓玩家減少買遊戲,因為那些貴遊戲他們不覺得值得花6800來買,但等減價的話可能等到他們認為合理的時候遊戲已經過氣又或者已經買了其他遊戲,做成本來想買那遊戲結果卻是沒買到的。使遊戲更加不好賣了。

  其實岩田聰的訪問真正想說的是,讓廠商自由訂價吧!將定價權取回來,再按遊戲的成本、發行時間以及各種情況自由浮動,像《XENOSAGA 3》可以因為之前的《Valkyrie Profile 2》只相隔一週而決定以4800的超低價來搶佔市場,又或者當賣到一定日子但再無法提升銷量如《FF12》,可以來個5800的低價促銷戰法,總之廠商想怎樣就怎樣,將遊戲定價的控制取回來,使行銷起來的彈性更大,而不是讓店家自行決定,難道要玩家走遍整個東京都去找最便宜的一家來買嗎?不通嗎?與其這樣不如讓廠自行玩減價戰法,玩家不需要借網路討論區也知道某某遊戲變便宜了,自然會去買,那不是更好嗎?

  『那沒有減價本錢的遊戲公司豈不是完了?』不,現在的定價制其實並不會保障到中小型公司,反而變相讓他們失去以減價來促銷的權利,他們可能能以低成本作出好的遊戲,但因為沒名氣也沒錢搞宣傳,所以做成明明是好遊戲都不好賣,但有了減價戰法之後他們可以將價錢訂到4800甚至3800,總之只求賺回本錢就算數,務求將遊戲賣出去,當玩家發現這麼便宜的遊戲都可以很有趣的話自然會繼續買這``家公司的遊戲了。這不是比起讓中小型遊戲公司坐著等死強得多嗎?

  當然,這種作法的先決條作是遊戲的開發成本要夠低,權莉金也要低,不然想減也減不來。

  

高級餐廳、大戲院=PS3?

  小島在幾年前曾經發表過關於PS2、Xbox及NGC的差別,並以高級餐廳、中價餐廳以及平民食堂來表示其遊戲開發的困難度。事隔數年,今天小島又再以類似比喻來形容PS3、Xbox 360以及Wii,不過這之是PS3是大型戲院、Xbox 360是影碟,至於Wii則是電視。

  其實兩個比喻都十分精彩,而在這個例子之中都音中直指出PS3的問題所在,PS3不但是高級餐廳,也是大戲院。先說高級餐廳,沒錯,在這種地方不論是服務還是食物都是最好的,但先決條件是先有的食物都有同樣保證!但現在卻是有很多街邊檔級數的垃圾食物在這家高級餐廳之中!而且價錢同樣地貴!那客人進來自然只叫那些真正的高級餐點而不叫那些只有價錢是高級的餐點吧?其實這理論也是上文的延伸:遊戲畫一價但質素有別,變成差遊戲不但沒有因為畫一價受到保障,反而因此而受到傷害。想想看,如果《寒蟬鳴泣之時》初次推出時是在家用版但賣上6800,你以為還可以賣上總銷量過十萬嗎?一隻完全沒有玩的成份的novel game,又沒有配音又沒有動畫更沒有名氣,如果不是同人價的一千日多元鬼才會買!

   電影院的比喻就更直接了當了,拍電影的成本是越來越高,電影的票也不便宜,但不是套套都是魔戒這種級數的大作,小本電影如果制作成本便宜還可以一拼,但現在這家叫PS3的戲院卻是什麼都貴,由拍電影的器材以至影片的菲林(即BR Disc)都貴,而且PS3這條院線更擺到明只歡迎大電影公司上映新片,那不是趕絕那些獨立制片嗎?而且電影迷一定知道,極多的好電影其實都是中小型制作,像《危險人物》就是小本制作,香港的陳果導演成名作《香港製造》用的更是過期膠片,以PS3這家院線的作風是一定不可能出現剛剛提到的這些低成本好電影了,那即是叫觀眾只能看《藝妓回億錄》這類大制作的爛片吧?開什麼玩笑?難道套套都是魔戒三部曲?更別提不少得獎片都是超低成本的了如《斷背山》、《Crash!》了,以PS3這種思維這些片跟本不用混了。

   比起來DVD還可以拍一些低成本的作品,因為DVD的成本便宜人,發行簡單。至於電視更不必提了,絕大部份的人需要電視多,還是電影多?電視出低成本的好東西理所當然,而且因為觀眾付出的實在很少所以即使差一些也沒關係,但電影院就一定左挑右挑,結果讓一些只因為制作成本低但其實是好東西的作品被忽視﹣當然,這是在PS3這家院線的那種『高成本=好遊戲』的洗腦波之下才會有如此荒唐的想法出來了。

   所以,作為一個遊戲玩家,現在該是重新思考遊戲和價格是否該掛勾的問題的時候了吧?



主目錄 |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