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帶、CD、DVD、Blue-Ray、HD-DVD﹣遊戲媒體演化論
文: 傑特
由最初的Rom帶,到現在去到Blue Ray Disc,用來存放遊戲本身的媒體不斷成長,最初那些只有128k bit的遊戲到今天25G byte的大容量光碟,空間成長之大簡直超乎前人的想像,但這些和遊戲之間又有什麼關係?以及為遊戲帶來怎樣的影響?
軟件和媒體簡史
遊戲和程式其實都是軟件software的一種,軟件為什麼是叫“軟soft”是因為它跟本不是實際可以接觸的東西,而只是一堆程式碼,即使實際看見的遊戲畫面又或者程式介面本身也不能算是軟件的全部,而只是軟件工作而產生的結果。而負責存放這堆程式碼的媒體雖然很重要,但這卻不是軟件的一部份,這只不過是一個媒體,一個用來放程式碼、以及讓電腦硬件去讀取程式碼的存具而已,所以一張光碟可能只是數塊錢,但一隻遊戲或者套軟件可以收你數百甚至上千元,原因正是消費者買的其實不是那張光碟,而是光碟之內那些摸不到、看不見但卻極之重要的軟件。也就是說,軟件其實和書本一樣,文字其實就是媒體,買一本書是要其中文字所載入的訊息,單是一個個文字是不具任何意義的。
回到正題吧,在遊戲機歷史上,最初使用的其實是Rom帶而不是像電腦般使用5.25吋大的磁碟(相信二十以下的朋友大概沒有什麼機會用過五吋磁碟吧?),因為比起容易抄錄的磁碟,Rom的保安明顯要好一些,所以即使5.25吋磁碟到了1984年已經有1.2M byte的大容量,而3.5吋的更有1.44M的大容量﹣別笑!在八十年代尾到九十年代初,1.44M已經是很大的容量了,筆者在94年的第一部電腦硬碟可是只有800M呢!﹣但早年的雅達利以至任天堂仍是採用容量數以bit計的小容量Rom帶,只有一段時間採用3吋半的磁碟作為另一種存放媒體。另一個原因是由於磁碟本身的讀取速度遠不及Rom帶,加上磁碟本身很容易受到傷害,並不是可以長久保存遊戲的理想場所,再加上Rom帶任天堂會再收遊戲公司一筆權利金(之前的文章提過,不重覆了),所以任天堂在很長﹣甚至直到今天仍在繼續﹣的一段時間都以Rom帶作為遊戲的媒體主要選擇項,雖然背後動機並不是那麼的純正,但在實用性上仍是有其可取之處的。不過隨著每一張可以放640M byte的光碟開始平民化,電腦記憶體越來越便宜,以及讀取光碟的速度及技術日漸成熟之後,光碟的便宜從大容量就取代了傳統的Rom帶的位置,成了遊戲軟件的最佳媒體,再加上防盜版技術的進步,過任天堂強調Rom帶的優點也越來越站不住腳,因此當Playstation和Saturn登場之後,光碟便正式取代Rom成為家用遊戲機主流存放媒體。不過基於手提遊戲機的特殊使用情況(隨開隨玩、低電壓、不用讀碟),所以Rom仍然是手提遊戲機上的主流媒體。之後Sony雖然推出光碟形式的UMD(Universal Media Disc),但由於只限於PSP上使用,加上限制很多,所以並沒有被共他廠商所使用,變成除了PSP的遊戲和一部份影片(特別是成人影片!)採用之外並沒有廣為流行。
光碟可算是PlayStation世代的代表媒體,因為即使之前的PC-Engine CD ROM 2又或者MEGA DRIVE CD雖然早已採用CD-Rom,但由於讀碟技術的問題,加上當時的遊戲仍是停留在平面的2D世界,播片又不是每隻遊戲都會用上,所以並沒有很流行。但到了PS年代由於播片已成了各大中小遊戲必備的東西,加上對音色的重視,以及更重要的是即使用上多片CD也不會提升多少成本,所以很自然地成了新的遊戲媒體,廠商更越用越多,由最初的一片CD也用不滿,去到FF那種四片光碟都好像嫌不夠的地步,實在有夠誇張,但也從這裡可以看到因為改用光碟而使遊戲開發者從極之有限的媒體容量之中得到解放,可以用上更高水準的畫面、影像和音樂。不過由於影片越用越多﹣雖然真的越用越多的也只有Square一家而已﹣,所以技術和成本越來越成熟的DVD便開始上場了,而主打DVD播放功能以及﹣最重要的﹣便宜售價的PlayStation 2便成了新一代的遊戲主機。而DVD也正式取代傳統的CD成了主流的遊戲媒體。
理論上接下來應該就是由HD-DVD以及BR Disc作為遊戲的主流存放媒體吧?不過由於這兩種玩意在筆者下筆之時仍然未登場,所以自然無法談到其優劣點,總不成討論一個仍然未推出的媒體吧?所以歷史部份到此為止,接下來就是討論一下各種媒體和遊戲之間的關係及影響。
Rom帶不滅?
雖然今天的電腦存放容器已動不動去到數十過百,甚至一般學生也可以有1T 的超巨大容量(這可是真的哦!雖然筆者的朋友買那麼多硬碟也只是用來放垃圾...),但在手提遊戲機上Rom帶仍是有相當的市場的,盡管Sony推出UMD光碟來提供巨大的空間,但PSP並沒有因為這巨大的空間而使遊戲更好賣,反而最多還是只有512M bit、即是64M byte的NDS遊戲卻大賣特賣,遊戲容量越多越好的嗎?
容量越大當然不等於遊戲越好吧!(廢話!)遊戲又不是硬碟,又不可以給玩家用來放資料,再多也和玩家沒有關係。雖然Rom本身的容量在成本和價格比的情況下是遠不如UMD的,但由於手提遊戲機的畫面再大也不過是VGA、即是640X480的一般解像度,甚至QVGA、320X240的水準也已經很夠了,既然畫面那麼小那需要用來放圖像、影片的空間也越小,那大容量的空間就沒有那麼必要了。至於另一個極浪費空間的就是影片,不過在今天的即時運算能力很多播片都可以用即使運算來解決,跟本不需要大容量的媒體。至於音源如果採用AAC這類高壓縮的格式的話即使放語音也不費多少位。因此即使現在只有64M Byte還是夠用的﹣反正現在1G Flash Ram也不用二百元吧!算一算即使給個256M Byte、大四倍也不算貴,還不夠嗎?
256M Byte很少?當你想想PS2的《Virtual fighter 4》這種畫面也不過是四百多M,那256M已經是很驚人的了。更何況以NDS遊戲的種類而言何需那麼大的空間吧?
BR無用論
其實筆者也在其他相關的文章之中說過這個題目的了,不過為了讓這篇文章更完整,所以還是會在這裡寫一個完全版本,而不是為了騙字數而將舊文新寫....(狂汗)
其實也不單是BR Disc,即使是HD-DVD,筆者也不覺得在可見的未來,大約由現在開始的兩三年吧,這些大容量的新世代光學媒體,雖然不能算是全無用處,但在遊戲上會用到的機會不高,而以成本與效益比來說更是沒得比﹣現在一張DVD-R四五元已經算有質素的了,來個十張就有五十G也不過五十元,但現在片BR Disc就要百多二百元!即使當一年後跌價一半也要八九十元,而且這種只是假設遊戲是真的需要用到這麼大的容量!看看現在的遊戲絕大部份都不過是兩三G,連一張普通的DVD都填不滿,再加上之前說過利用即使運算來代替最吃資源的CG影片,那空間當然可以更少了﹣其實現在會填滿一張DVD的遊戲絕大多數都是有一大堆影片的,沒有影片的1G左右已經足夠有餘了。
那HD(High Definition)又如何?HD的解像度可是原生1920x1080沒錯,單算容量的話如果以採用HD影像輸出﹣當然要先配上HDMI(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才能完美地發揮威力(當然,如果你的電視不支援那麼高的解像度,那就沒有辦法了,只是現時這些頂級電視沒兩萬以上都買不到...),那是需要比傳統的媒體多數倍的容量。像電影《Godfather》那樣長達四小時的影片,單是DVD也要用上D9碟、即9G的大容量才可以放得進去,那如果不用上可高達50G的BR Disc的話還真不夠位,甚至30G的HD-DVD也可能嫌不夠呢!所以在HD影像的世代之中,這些巨大的光學媒體是有存在的必要的,但這只是單指播片而言,而和遊戲無關。
即使多用上四倍的容量,但如果採用即時運算,以今天的PS3、Xbox 360以至Wii這麼強大的即時運算,跟本不需播片也可以達到和播片一樣的效果,而只要壓縮做得好的話現在的DVD還是很夠用的,最多也不過用上D9碟,又或者乾脆用上兩三張DVD好了沒有?反正PS年代用上四張CD放遊戲還不是不當一回事?為什麼現在就一定要使用不論價錢以及技術都仍未成熟的新品種光學媒體?像DVD也不是到PS2推出時才流行吧?當年早在Dreamcast推出時其實DVD已經很普及,甚至如果不追求廠牌的話大陸貨千多元就有一部了。而DVD影片更是滿街都是,但現在BR Disc滿街都是了嗎?
扯遠了,回到正題,由於sony以什麼居心推BR Disc筆者在另一篇文章提過,加上和本無直接關係所以略過。但肯定的是,在現在的技術以及大環境之下,這種下一個世代的新遊戲媒體是沒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說是大能無當。
E3很多人都說PS3很抵買,當然,以BR Disc player而言這個價位當然很抵買,但抵買不代表就值得買吧?無用之物再怎樣抵也是無用。
DVD仍可以玩多久?
雖然Sony強力推介BR Disc,甚至不惜將主機和Drive綁在起逼用家玩也逼廠商使用。但另外兩部主機都沒使用這種新技術,原因之一當然是成本問題,當你看到那個天價的售價、然後Sony的大人物不斷出來放嘴炮來壯聲勢時,就知道Sony心底也知道其實是貴得過份的﹣以一部遊戲機來說。
比起來,DVD的好處一大堆,別的不說,單是便宜就已經很夠理由繼續使用DVD了,更何況這兩家廠又沒有跑去開發什麼新標準,又何必在這個時候拿自己的主機去送死?等到技術成熟的時候再用不就好了?反正遲用早用都是要付錢給Sony作權利金,越遲用當然越好,反正早用也不見得有什麼好處。遊戲又不是用越大容量的媒體就越好的,君不見DNS那些數十M的遊戲要比那些用上1.8G的PSP遊戲好賣嗎?
當然,如果其他地方一無事處的話,大容量總比小容量的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