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最貴?下載遊戲的陷阱
文:傑特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關於父母對孩子擁有手提電話的調查,其他和本文無關的先不管,倒是父母擔心孩子擁有自已的手機的問題,『誤當手機遊戲中的「收費」為「免費」』竟然佔了47.5%,再加上PSN事件,讓這種下載式消費再次成為新聞話題。
日系手機消費的陷阱
如果不是連新聞也不聽的話,或許也會聽到有些人在海外上網時網路供應商將計畫跳到比較貴的一種,結果一週下來要上萬元的連線費的故事。其實這類案件到處都在發生,遠的不說,筆者在日本唸書時就試過電話費要一萬多日元的故事,當然這也是筆者不對,一時沒算好上網費結果破錶收場,幸好還不至於負擔不起。但一萬多日元在當時才是一千港元左右,而筆者的月費是二千日元(學生價)所以差不算太大,但現在是月費頂多只是二三百,但實收卻可以破萬港元甚至數萬港元,差距何止數十倍?所以筆者雖然也有申請這類海外無限上網計劃,但去日本好幾次但一次也沒使用過,因為筆者絕對會用這些計劃來聽網台,那就萬事休矣。
至於遊戲方面日本手機遊戲除了iPhone是採用一筆過付錢之外,其他手機都是月費為主,即使每個月一百二十日元租金,不玩時可以取消。但也如筆者以前在這裡談過,這種月租計劃往往是一個「120陷阱」,因為實在太便宜,所以往往不自覺地買下大量遊戲,也因為即使十隻遊戲也只不過一千二百日元,以日本的消費才不過兩餐的價錢,很多人都會覺得取消麻煩而放著不管,結果每個人幾隻遊戲加起來就是大數目了。
至於另一個問題則是一些表面免費但實際上收費的遊戲,這在香港也不算什麼新鮮事了,你有聽過那『你成為了我們的特選客戶,將可以享受三個月免費的服務,電影任看歌曲任聽...』的電話吧?對,三個月內你只要取消就可以免費,但很多人卻是忘記取消,結果三個月後就強制要你簽兩年約,筆者就有過這種經驗,生氣翻桌都沒有用,因為那些人就是希望你因為忘掉取消而變相簽約!遊戲其實也是同一招數,什麼「試玩一個月,不滿意不收錢」,但很多人是玩了兩下放下就忘了,結果就是買下一大堆遊戲,雖然每一隻遊戲可能不會太貴,但積小成多吧?這也成了手機遊戲的陷阱,很多人不知不覺地買下一大堆看來免費、其實要收費的遊戲。而最慘的是即使告將官去也沒用,因為通常這類遊戲和服務在宣傳時都會說「只要你在X個月之前取消就不會另行收費」云云,而不是「只要你不在X個月之前決定就自動取消」,因為對方也說得明明白白,你不取消是你家的問題,法官也沒辦法,更別提這類所謂「騙局」的數目真的不多,香港的話可能一個月才不過數十元的小數字,日本的話則是數百上千日元,你不會為了一餐飯的金錢而去法庭吧?在這種密食當三番下當然就是一大筆了。而這也成了網路供應商和遊戲公司的一個陷阱,每一個用家一個小坑,加起來就是一大筆。
iPhone的「0.99陷阱」
至於iPhone由於採用一筆過付款的系統,而且即使是由試用模式變成收費模式也是一次過,即使在app上按下付費鍵來升級到收費模式,所以相比起日系手機遊戲那種以免費來吸引人的做法,iTunes Store的做法明顯較光明正大﹣當然,iTunes app可以從廣告中收益是另一招,相比起日系手機遊戲不能賣廣告而只能用月費上賺錢,iTunes app倒還有廣告這招,不收費也不要緊。
不過說到沒有陷阱倒也不是,最明顯就是筆者常說的所謂「0.99陷阱」就是典型用來坑錢的手法:這一招其實是利用了人類對小錢的不在意的心理陷阱,關鍵就是「只不過一鑵可樂多啲,甚至連一鑵啤酒都買唔到」的7.8港元,而日本則是115日元,這個在日本也只是一鑵可樂的價錢,即使是小孩子都不會當成一回事。當價錢便宜到這個階段就會有種「買左放係放都冇乜所謂啦,反正咁平」的想法,結果就買來一大堆其實可能只玩幾下的遊戲,而當有些遊戲比較好玩就會立即賣上幾千萬,反正「唔好玩都係七個八之嘛」。想想你的iPhone上有幾隻遊戲是這一類玩了兩三次就丟在那邊等發霉?筆者可不少哩!雖然現在工作已不需要玩app,但有時還是會手痕買幾個來玩,而且已經是很小心不要亂買,但結果還是有一大堆是買來無用的東西。
如果連買一個小app都要看網路意見的筆者也會搞一堆垃圾,那其他用家就更不用說了,總之便宜就好,好玩多玩兩下,不好玩就當多喝一鑵可樂算了,所以當有一隻遊戲比較有趣就會出現驚人的銷量,因為人總是好奇和好跟風的,如何成本是低到任何人都能付得起的話,一聽到某個遊戲比較有趣就會立即跟風,但遊戲是否真的好玩?沒關係,反正再不好玩也只是一點點的錢。但傳統的遊戲就不可以了,以Capcom的iPhone遊戲一般都要4.99美元,即使三四十元。當然這個價錢和傳統的動不動就給你三四百(以現在日元高企離譜來算的話,一隻遊戲可以賣上五六百元!)相比,但也絕對不是小數目,你買的時候會比較考慮,甚至會想「這可以買四五隻0.99遊戲了,這遊戲真的會比那些小遊戲有趣四五倍嗎?」,當一有猶豫就不會買,那下載數當然不會高了。
傳統遊戲的死穴
而這也一直是日本公司的死穴:他們開發遊戲的模式都是高投資高回報,慣了大公司做法的他們開發遊戲成本當然遠比小公司要高很多,成本高就自然賣得貴,這是他們的常識。但這個常識只有在遊戲有「默許定價」的家用遊戲又或者手提遊戲才成立,一但遊戲市場是任何人都能進入、而定價又是任何人都可以自行決定的話,那這一套「遊戲開發越貴、賣得自然越貴」的慣常公式就不管用了。這也是筆者一直說到口臭的一點:遊戲的價值不是開發者說了算,而是由消費者決定的,當他們認為你的遊戲無聊的話,誰還要管你花了天文數字來開發?FF13的開發費夠高了吧?但遊戲有趣嗎?機戰Neo的開發費肯定比機戰Z2要高,但差的遊戲不管花多少錢搞還是差,這就是現實。
其實日本遊戲廠也想過扭轉這種形勢,但問題還是有一堆,一來他們的公司真的太大了,如果遊戲賣便宜的話真的會有連本也回不了的擔心,更何況在這種公司成福利好董事薪水高到不行(笑,如果搞一些115日元的遊戲管理層會不會批也真的很難說,公司越大管理層的腦袋越硬化,他們應付不了那些年輕腦袋轉數快而且沒有包袱的小公司,所以雖然遊戲還是會減價,但就是下不了決心和小公司打起這個「0.99戰爭」,即使遊戲還是有相當消量,但就是拼不過那些小公司的遊戲。當然他們更不會拉下臉在遊戲上賣廣告了,他們絕對會認為堂堂老牌遊戲公司竟然要在遊戲上打廣告,那實在太丟臉了。
不過,用試玩又或者收費裝免費就不丟人嗎?他們可能認為這是網路供應商的問題吧?因為實際上收錢的都是以上網費來算,即是日系手機遊戲不是直接付給遊戲廠,而是由網路供應商代收,那廠商就不覺得太難為情了?但iTunes是真的直接付給遊戲廠,Appe只是分紅,這樣遊戲廠直接和消費者接觸那就真的要考慮一下自尊心的問題了。
越便宜,越買得多
可以這樣說吧,在傳統的日系手機遊戲中,遊戲廠敢投放大量資源開發專用遊戲,原因是那種月費式收費是既看起來夠便宜,而實際卻能賺得夠多錢的模式,一隻遊戲用家只要放上半年就已經九百日元了,用家在分期付款之下買了一堆遊戲但也不覺肉痛,廠商又能大賺其錢,勉強來說也不能算是太過騙人。但在iTunes世界則是一筆過,廠商不能每個月付一筆又或者一關付一次錢,一次過將成本打上去的話自然要比那些小公司較沒有競爭力,即使他們的遊戲絕對要比那些小公司的有趣得多,但價格卻打擊了銷量。而實際數字也讓他們不敢將大作往上推,最勇敢的已經是SEX了,其他如konami又或者capcom也沒幾隻是特別些的,甚至連一些傳統家用名作也不肯移稙到itunes上,自然更難於吸引到人買了。
當然,像FF3那樣開出高價還是極受歡迎是少數例外,但不是每一隻都像FF3般有廣大的老鬼支持的,其他遊戲隨便都是數美元,這個價錢真的不容易下手。對,這些遊戲可能真的真材實料,但大部份的人其實只看價錢,他們可能買十多廿隻0.99美元的遊戲然後玩兩下就放在一邊,至於一隻真的很耐玩的遊戲反而不願意多付幾塊錢。這就是iTunes市場的生態學﹣價錢最重要、質素放兩邊。
那些老牌大廠真的能拉下臉將紅白機又或者超任時代的畫面的遊戲以0.99去賣嗎?這個還真的很有難度哩!這可是將近十年『畫面最重要』的常識推翻的做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