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目錄 | 其他文章

遊戲專題

遊戲潮流的轉向〜2000~2010
文:傑特

  對,其實這個題目應該是去年尾推出的,放到2011年似乎有點過了氣,但,本來這類回顧不就是看一些過了氣的東西嗎?所以即使晚個幾個月也該沒什麼關係才是。

日系RPG的衰落
  自從有了《DRAGON QUEST》和《Final Fantasy》之後,日式RPG就成了日本遊戲的代名詞,每一家廠都希望推出一隻能夠像DQ和FF這兩隻遊戲相提並論的偉大作品,所以全盛時期每一隻大作RPG都被定位為該廠的該年度主打作品,投放的資源極大,而遊戲雜誌也花上極多的篇幅來報導。而在過去的十多年也真的誕生了無數的名作,由最古早的DQ和FF、女神轉生,到SAGA、Tales、天外魔境、召喚師之夜、Shining Force以至一些一時三刻想不起來的遊戲,都是建立「日本遊戲=RPG」的功臣。
  但長達廿年的RPG年代卻在近五年開始沒落:不是說已再沒有能大賣特賣的RPG,而是整個市場已不再是以RPG為中心。像現在的四百萬大作Monster Hunter系列就跟不不是RPG而是動作遊戲,人中之龍系列則是AVG的變種,《Bayonetta》是動作遊戲,鋼彈VS則是對戰格鬥,Winning則是運動遊戲,而Wii那一堆更是體感動作,這些賣上百萬的遊戲都不是RPG。反而RPG遊戲卻漸漸變成不上不下的品種,像堅持繼續走RPG路線的SEX社,除了本家的DQ和FF之外,其他RPG推出都是表現平平,甚至還沒有舊作重裝來得吸引﹣好歹老遊戲重裝還能吸引到一群老鬼,但新遊戲卻是越來越沒人理。
  關於日系RPG的沒落其實可以出一篇專題來談,所以不在這裡花太多編幅了。但可以說一下影響:由於日系RPG不再佔於遊戲界的頂點,所以遊戲廠商也不再願意花大錢去開發,而資源不足下遊戲質素亦越發低落,惡性循環下RPG遊戲就越來越離熱門遊戲越遠了。可以說,RPG遊戲的沒落其實是代表著日本遊戲的衰落,不過,這已經是另一個話題了。

美風吹不到日本
  自從Xbox360出現後,全球遊戲市場就吹起一陣美國風,多隻遊戲大作如COD、Halo、Half Life這類FPS到GTA、教父這類動作冒險類,再到FIFA、NBA Live的運動遊戲,如果連電腦也算進去的話就是魔獸世界等MMORPG,這些遊戲隨便都數百萬,千萬大作也是等閒,每一隻遊戲都為遊戲公司帶來天文數字的收入,而從中賺了一大筆的Microsoft則努力在海外開拓市場,一時間連一直以來被日本遊戲洗腦的香港玩家也投身進FPS的虛擬戰場之中玩個不亦樂乎。
  不過有趣是雖然Microsoft一直都沒放棄開拓日本市場,即使近幾年沒那麼大花筒但錢還是用很多,宣傳亦很用力。但花的錢再多但卻仍然無法打進日本市場,你在秋葉原可以找到很多Xbox360的宣傳,日本方面也很努力地和日本遊戲廠打交道,亦真的拉到不少日本遊戲在Xbox360上推出。但不管如何努力在日本的Xbox360還是小眾,除了極少部份遊戲發燒友會買之外絕大部份人都不曾考慮買這部美國主機,遊戲更不在話下,那些千萬遊戲在日本有廿萬已經算賺到,甚至連GTA4這種級數的遊戲在日本也只是數十萬的水準,雖然以一般遊戲來說數十萬已經相當成功,但想想一隻在海外可以是數百上千萬甚至引來社會問題的遊戲,在日本竟然連百萬也沒有,除了說主機數太少之外,日本人不接受美國遊戲亦是一個重點的問題。
  Xbox360在日本表現一直沒有起色其實關乎兩個問題。其一是Xbox360以至美系遊戲的那一套美國文化對日本人來說是難於接受,不管你是FPS的3D暈浪,還是殺到飛起血淋淋的暴力文化,對日本人來說都是一個無法了解的國度。至於將日本遊戲硬套在美國主機亦沒用則是關乎那些遊戲是否和單一主機獨佔,以及遊戲本身亦欠叫座力等等。甚至乎其實宣傳上也有其問題,導致不管如何地花錢花精神,但MS就是無法將他們的主機以至背後的一套美式遊戲文化推到日本。
  不過MS努力地拉日本公司替他們推出遊戲(即使不是獨佔)其實亦有正面作用。像香港很多玩家就是情願買Xbox360版的遊戲也不願意買PS3版本,一來PS3相比起Xbox360要貴一點,二來最重要是在日元升值下以水貨為主的PS3遊戲全線加價最少兩成,等閒一片遊戲六百元,但Xbox360遊戲由於是行貨所以還是能保持四百元左右,差近二百元那誰還要買PS3版本?不過這點倒是和MS的策略沒關係,而是和日元狂升有關係,但這卻不是MS的功勞就是了。

世上只有一個芒亨
  一直以來Capcom有一種天生的好運氣,就是當一個大賣系列開始下沉時,就總會找到另一個新的金礦來掘:最初是格鬥遊戲讓他們財源廣進,而當格鬥遊戲不成時就是Bio式冒險遊戲,而當這類開始下沉時Monster Hunter就開始大熱了。
  不過這次的MH熱卻和過往的遊戲熱潮有所不同。過往的遊戲熱潮是只要有一家公司開始賺大錢就會有幾家跟著跳火坑,雖然不是每一家都能成功但總會有三四隻而成功的。但這次MH系直到現時為止卻只有本尊能賣,其他的即使是重本作《God Eater》其實也只是平平,至於《Phantasy Star Protable》則只是老玩家支持(更別提這其實跟本不是芒亨那類動作遊戲而是MORPG了),其他的廠甚至連推出的也少,比較叫得出名的也只有《三國無雙Mult Raid》,但離本家還是有很大的距離。雖然之前bio系遊戲也有這個現像,就是只有本家出得好其他抄襲者都不成,但最少還是有幾片名作推出像Tecmo的零系列,konami的Silent Hill系列甚至是筆者笑言『單係睇到角色個樣已經夠恐怖』的SIREN其實也有一定的支持者。至於格鬥遊戲更是百花齊放。但不知何解,當去到芒亨這類Lobby ACT遊戲之後整個日本遊戲界就好像只有Capcom能夠出,其他廠推出的都是一整個不像樣,而唯一比較像樣的PSPo系卻跟本不是ACT而是RPG,結果就是如果你想玩這類遊戲芒亨就是唯一的選擇,那Capcom不賺到笑才怪。
  不過芒亨也有其弱點,就是這遊戲完全是日本以至亞洲限定,歐美市場完全打不進去。或者要美國人駕數小時車出去城中心的老麥打芒亨實在是太白痴了,還不如留在家中玩COD更省時省工夫。而且也很難想像美國人會有這種耐心反覆打同一隻敵人十多次來集齊素材打裝備。但這種卻很合家中離麥當勞不過十五分鍾腳程的香港和日本人,而這種以水磨工夫來儲裝備的玩法日本人亦比較接受﹣外國人那種急性子要他們反覆打一個電腦敵人數十次才能儲到一件裝備,還不如殺死他們算了。

開始的體感遊戲
  體感遊戲在06年尾由任天堂第一次帶進家用遊戲界,不過有趣是雖然體感遊戲和Wii讓任天堂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成了最好賺的遊戲公司。但在發燒遊戲玩家以至業界人士都沒有什麼好評價,因而成了一個有趣的現像:坊間賣上千萬的遊戲,但在玩家和雜誌之間卻一直沒有好話說。由最初說用來玩RPG不方便到低科技感應差,總之就是一整個抗拒。不過當去到Kinect推出後情況就不同了,一大票玩家和業內人士讚不絕口,果然擁有高清畫面的主機是不同。其實說穿了只不過是不用拿棒棒手掣的體感遊戲,但看起來就很高科技。沒錯Kinect是很高科技沒錯但玩的遊戲還不是差不多?不過也托這之福讓Xobx360在捱過2010年遊戲界最難捱的冬天。
  其實筆者以為遊戲界的體感年代應該是由Kinect開始,但不是指Wii的不是體感,而是體感遊戲不再只限一家公司獨有,而是所有家用主機都能享受的一環,只有良性競爭下體感遊戲才會有所進化,而可以預見Wii的下一代機絕對會追加類似Kinect的系統,再配合已很純熟的開發經驗,體感遊戲將不再只限於小遊戲,而是能有更大發揮空間,真正將體感遊戲的「潛能」開發出來,遊戲的創作空間更進一步擴大。
  對,就是擴大到成人遊戲的領域,因為這才是體感遊戲的最終境界...(被活埋



主目錄 |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