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常外在美﹣主機造型史
文:傑特
我們都懂說內在美最重要,不要只從外表看人,但事實每個人都一定會從外表來對目標作簡單判斷。而遊戲機也一樣,長得漂亮的遊戲機當然要比一部長得醜的遊戲機有優勢。
由小變大的歷史
還記得之前筆者在談手提遊戲機電力時說過,遊戲機的體積隨著需要的電力越來越多、功能越來越強而越來越大。手提遊戲機更加入了電池這個因素,因此遊戲機的機殼其實真的是一個由小到大的歷史。但有趣是,比起遊戲機電腦反而是越變越小,由最初一整間房的大型電腦到像飲水機的『小型』電腦,到近廿年的微電腦,再到現在的Macbook Air,整個電腦史就是在如何在提升運算能力的同時,再想辦法將電腦縮小,所以電腦晶片的技術才會越做越微,連22nm製程這種連想像也想像不到的微處理器技術也抬出來了,所以我們今天才能一個人就能抬一部電腦回家,甚至更誇張是可以將一台桌面電腦放進背包像拿一盒月餅般帶走。
但反過來,遊戲機扣掉雅達利那種史前年代的產品,以任天堂紅白機開始,不論家用還是手提遊戲機都是由小變大,想想現在的PS3和當年的紅白機差多少?紅白機還真的可以隨便拿個小膠袋就可以拿著走,但PS3你沒有一個堅固的包包也不敢抱著動吧?
雖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情況,但基本而言遊戲機的外型史其實就是一個小由變大、由玩具變成家電甚至是電腦的歷史。
紅白機年代
眾所週知,任天堂作為一家以生產花牌起家的公司,他們對遊戲機的取態一直不變、就是視遊戲機為一件玩具,一件不需要麻煩操作、大人小朋友都能簡單上手的玩具。在這種原則性的要求下,任天堂的遊戲機一直都保持著簡單又輕巧,而且也算堅固,以確保小朋友不會不小心就弄壞整部遊戲機。 在這種取態下,經典的紅白機真的相當簡單:兩個手掣連在機身,機頂有一個把手可以把卡帶退出,背部再接電源和訊號線。機身和現在的Wii差不多長,雖然以今天追求簡單線條的設計美學而言這部機並不是很好,也不能將多部機堆在一起玩疊疊樂,但其簡單的造型和結構讓他相當耐操,即使一整部扯到地面也不會跌壞,而且因為嬌小所以很容易收藏。相比起來美版的灰機就大部多了,由於灰機可以將卡帶一整盒插到機內,所以機感箱不可避免地做得比較大,像錄影機多過像遊戲機,但比起紅白機強制將手掣和主機連在一起,灰機倒是採用可更換手掣,以方便用家更換不同類的特製手掣﹣說真的,紅白機雖然相當簡單,但有些地方簡單過頭反而變得不便,像手掣不能更換而只能以機前的接頭來加手掣就很麻煩,雖然以前要用上特殊手掣的遊戲不多,但到要用時卻只有一個還是滿頭痛的。
相比起來同期的SEGA MK-III則明顯保留日系電腦的影子,尤其是如果知道MSX是什麼的話就會明白筆者的意思。基本上SEGA的遊戲機不但要比任天堂的大,而且比起像一件家電而非遊戲機。不過黑色為主的MK﹣III在小孩心目中倒是滿帥氣的﹣即使今天來看SEGA的主機在設計上其實一直都很不錯,而且比較流線型,較為圓融的外型則使黑色的冷酷造型中多了一些溫柔。
至於PC-Engine相比起其他兩部則顯得嬌小可人了﹣還記得當年那個酷到爆的CD-ROM2嗎?PC-E採用了別說當年、甚至即使今天來看還是超酷的核心設計,以主機為核心再外接不同的部件以延伸多樣性的功能,這種概念相當大膽,而對小孩子而言PC-E簡直就是六神合體,左加一個右加一個,砌來砌去相當好玩。(關於PC-E的種種等下再談吧!)
超任年代
超任雖然比起紅白機而言是胖了一些,但基本上仍是承襲著紅白機的設計,只是由之前的紅色把手改為壓鍵,但原理同樣都是把卡帶推出來。不過比起真的太玩具的紅白機,超任遊戲機雖然比較胖,但實際上並沒有大多少,想像一下將紅白機放進超任的機殼就明白了。也就是說超任在造型上並沒有很大的革新,而只是變得比較像家電,放在客廳看來不那麼突兀。這也算是任天堂的一大進步﹣雖然玩具主義是他們的原則,但太玩具也不是很好。另外比起較多尖角的紅白機和灰機,超任明顯圓滑得多,即使被打中也不會很痛(笑)。
至於MEGA-DRIVE則走影音產品路線,MD再加上MEGA-CD真的像一台影碟機,雖然那時還未有DVD,但一整台機組合起來實在帥呆了﹣但代價則是相當佔空間。另外MD也是少數﹣甚至可能是唯一﹣主機內建耳機端子和音量控制的家用遊戲機,但很可惜的是到了美版主機推出時就沒有這個設計了。但說來的確有點不解,為什麼遊戲主機不加一個耳機端子?又不是什麼高科技,加一個也不費幾個錢吧?
至於失敗設計代表則肯定是PC-Engine SuperGrafx了﹣那是什麼鬼設計?設計師玩太多《R-Type》所以連主機都要搞一排異形骨架?醜成這樣真的很難不去吐槽,至於和老配件兼容的問題就更別提了。而另一個同樣醜得要命的是3DO,這台當年只有一些發燒玩家才會買的玩意第一代真的大得誇張,而且完全是一台高檔CD機的格局,真的是單看照片就覺得重了。而且全無創意可言,根本只是將遊戲機的主機版找一台CD機機殼塞進去就算數,這麼沒誠意不失敗就是奇事了。
PS年代
PS作為Sony第一部遊戲機,由於已經進入光碟年代,所以內建光碟已是必然的事。不過比起後來的產品,PS少數採用上開式光碟機蓋的產品,由於那時的托盤式光碟機技術還未成熟,很多玩家都擔心光碟吃了不退出來,所以這種上開式光碟機還是很受歡迎的(尤其是玩蛋碟的朋友﹣還記得當年要玩蛋碟需要先找一張正式遊戲作開機碟,然後換碟才能玩蛋碟的方法嗎?),雖然有錂有角,但中央圓型的托盤和四方的機身帶來不錯的調和效果,看起來來不會那麼生硬。
至於SEGA Saturn和末代主機Dream Cast則明顯要大部得多,特別是Saturn相比起其他主機其插槽很多,擴張性很強,像如想提升播片效果而加特專用的顯示卡,又或者在機頂加入記憶咭等,都是少見於其他主機的多元化。至於Dreamcast機身較小但卻很重,純白的機身雖然線條較硬,圓型的光碟機蓋還是給這部主機一些柔和感,而可以同時接四個手掣更是少有的設計。至於任天堂的N64感覺上是縮小型的3DO,以任天堂的設計而言真的滿難看,更別提還在使用卡帶了。可以說N64不論主機還是手掣都是任天堂史上最失敗的產品。
PS2年代
PS2的造型其實和Sony當時推出的DVD機相差無幾,作為想將遊戲機當成影音產品來賣的Sony來說,這種統一造型是必需的。而PS2也是第一部官式容許玩家可以將主機打直擺放的主機,最妙是光碟盤(這時托盤式光碟機已經是主流了)的Sony logo竟然可以隨擺放而調整方向,讓你打直主機時logo依然能正確顯示。不過由於主機用來當底部的側面並不闊,所以打直的話除非和其他影音產品放在一起,不然很容易翻倒,而Sony也好心地推出一個專用的主機架來讓主機安全地站立,沒記憶這也是唯一一部遊戲機是需要推出專用的直立架的。
至於同期的GameCube則是唯一一部四方型的主機,而且還有把手可以提著走!而嬌小可愛的多色設計也是GameCube的一大賣點,而使用小光碟雖然在防盗版很有效,但除了可以讓主機細小一些之外就真的找不到什麼好處了。而剛好相反的Xbox則是超大部,而那個大「交叉」則又是挑戰遊戲機史上最醜造型的寶座,不過用料十足也是歷代之冠,這麼厚重的主機連.22子彈都打不穿,軍方用料十足絕對不欺場,帶到伊拉克一樣可以遊戲,實在厲害。
PS3時代
PS3可算是歷代最大的主機,甚至可能比3DO更大更重,畢竟又有硬碟又內建火牛,讓遊戲機比很多小型PC還要大,而重量更比很多手提電腦更重。不過流線型的機身倒是很漂亮,而曲線的機頂除了好看外更讓主機打直擺放時更安定,這個設計相當妙。至於Xbox360一反之前的恐怖造型,純白機身再加一點曲線,但相比起可打橫打直的PS3,Xbox360基本就是直放才好看的,打橫的話會很怪,至於那個狀態顯示燈應是第一部加入狀態顯示燈的遊戲機吧?但也托這個之福,當主機出事時我們很快就會知道﹣三紅嘛!
而Wii則剛好相反地嬌小,由於性能較差而且沒內建火牛,所以機身可以盡量嬌小,雖然沒什麼曲線但其嬌小去到像光碟機多過像遊戲機,而最絕是為了兼容GC的遊戲,在機身側面竟然還有排GC的記憶咭和手掣的空位呢!雖然不算很漂亮,但因為夠嬌小所以可以放在任何一個地方而不會影響家居外觀,感覺上只是一部很簡單的電器而已。這和其他遊戲機的設計,甚至和任天堂歷來的主機設計剛好相反﹣當其他主機因為太過大而不得不弄得漂亮一些時,任天堂反而盡量做得小,小到隨便一塞就可以解決的體積,再加上沒有多餘的設計讓Wii很不起眼,完全融入家庭之內。
未來
其實WiiU還是同一代的等級,所以要談還是等推出時再說吧,至於其他兩部主機,唔,筆者對這兩家廠的設計品味已經絕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