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目錄 | 其他文章

熱門專題

由紅白機到Revolation﹣漫談主機外型設計轉變
文:傑特

  大家都會說,內在美最重要,中看不中用沒意思,但實際上人人都是愛美的,長相漂亮的總是比較有利,此外外型的設計又關乎公司對產品的定位以及顧客層的針對,可以說,一個產品的外型可以看到很多東西。這次我們就回到紅白機年代開始,看看歷來遊戲主機的外觀設計以及能夠從其中看到的東西。(手提遊戲機暫)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紅白機年代

  雖然在之前也有如雅達利這類的電子遊戲機,但真真正正能夠人手一部、確立現在我們所認識的遊戲機形像,甚至很多固定的設計都是由紅白機開始的,可以說,如果沒有紅白機,現在所有的遊戲機根本不會是這副樣子的!

  即使以今天的角度來看,紅白機都絕對可算是身輕如燕一族,不但機身細小輕巧,而且差不多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品,就連尖角的地方也很少,即使用來當投擲系兵器也不大能傷人﹣連早期的PS2震動手掣搞不好也比紅白機更有殺傷力。這是很典型的玩具設計理論,就是盡可能避免能讓兒童受傷的設計。也沒有什麼可以拆下來讓兒童吃下吐去的設計,像PS2那個可以扭動的SCE logo任天堂是一定不會採用的,萬一小鬼頭吃下肚去那怎辦?而手掣也和主機連成一體,而且還以好好的放在主機的旁邊,印像中會有這種設計的就只有紅白機一部,可說相當特出。

  另一個特色就是那個咪高鋒了,即使是今天的主機也沒有一部將咪高鋒當成主機的標準設計,誰然實際上用得上的遊戲很少,特別是以當年的電腦技術你根本不能期望那個8 bit晶片能夠分析到玩家的聲音即使到今天也只有Mac OS X才內建如此複雜的語音辨識系統,總之感覺到有聲就好,但這種陽春到極點的玩意仍讓《幪面超人俱樂部》開發出向咪高鋒吹氣讓風車轉的小玩意,現在回想起來可算是相當革命性的設計了。 此外那個一推就讓遊戲帶彈出的設計雖然很原始,但也很方便,甚至可說是最早的“退盤式”光碟的原型。

  至於SEGA的MK-III比起來就大多了,而且採用黑紅色的顏色也較成熟,可說是SEGA一貫的專業、Hardcore取向的一個典型例子。至於NEC的PC-Engine的核心設計其實是很革命性的,主機可以利用機背的接口連接其他的週邊以擴充主機的能力,而CD-Rom2就是這種構想下的成功產品,筆者還記得當年一位朋友家中正好有一部將PC-E和CD-Rom2合為一體,那個像公事包般的設計即使今天來看仍是帥呆了的設計,只差個LCD就變成了流動遊戲機了。不過失敗在主機只有一個手掣接頭,雖則絕大多數的玩家都是一個人玩,但好歹也要讓人家對戰吧!而《天之聲》則是第一代外置遊戲記錄裝置,雖然極之不方便(一接上就沒有連接其他硬件,問題也多),但總算是跨出『遊戲軟件和記錄分家』的重要一步。

  

超任年代

  相比起紅白機那種極之玩具的設計,超任顯然吸收了美版任天堂、即俗稱『灰機』的設計, 機體改為以灰色為主,但仍保留少角的安全設計,重量仍是很輕,其實以卡帶作媒體的早期遊戲機是不可能重得了那裡的,既沒有CD盤和唱頭,因為直接從Rom存取也不需記憶體,只有一塊16 bit的晶片以及一塊不需支援一堆週邊的底版,不輕才奇怪。而超任的出帶裝置由以前的推改為壓,雖然不能算是什麼大不了的改進,但在主機的改觀上看來就變得較專業,也不容易壞。而手掣則改為從主機面前外接,一來方便玩家更換其他週邊﹣其實最初任天堂是沒想過遊戲機手掣是需要更換的,但從其他廠推出的一大堆週邊,以及PC-E的設計,任天堂總算將手掣由固定武裝改為可變動武裝(笑),玩家可以因應自己的需要更換手掣以至其他特別的操控裝置,親切多了。而手掣也打破了之前的一個十字掣加AB兩掣的傳統玩法,一口氣加入了XY和LR,

  至於另一部16 bit主機、其實比超任更早進入16 bit己元的Mega Drive,除了主機掛著大大的16 bit字樣,也是極少數主機上已付了耳機插頭的遊戲機,還有音量控制呢!配上黑色的外型,即使今天看起來仍是相當酷的設計,不過最值得一提還是它的CD-Rom設計,一直以來CD-Rom都採用比較簡單的外開蓋設計,但Mega-CD卻採用托盤設計,加上右邊的顯示燈,讓它看起來像調級音響多過像一部主機,而其一體化的做型也十分洗練有型,感覺上甚至比今天的主機更有型。

  至於Neo-Geo嚴格來說根本不能算是家庭用主機,天!那種價位根本不是一般用家可以隨便買一片那種超大型卡帶回家玩的,根本就是為了那些街機迷而設計的家用街機。所以外型也是相當地大,但意外地還算很薄,大概是將街機底版放到一個膠殼吧?手掣由於以針對街機用家,所以相當大,並採用SNK系的四個建加一支操控杆,不過除非閣下十分富有,不然應該沒有什麼機會玩過才是。由於卡帶實在貴得離譜,所以94年推出CD版本NEO GEO CD,先不管那種超離譜的讀碟速度,單就外型來說還算不壞,但卻給人一個很重的感覺﹣事實上也是,可說是今天XBox的祖先。

 

PS年代  

  雖然說是PS年代,但第一部主機卻是松下Panasonic 的3DO,也是採用收納式光碟盤的主機,雖然貴為第一部32 bit主機但外表實在不敢恭維,單是看到就覺得重了,而且十分笨拙,手掣也滿蠢的,即使不談他沒有什麼遊戲可玩,單看外表就提不起興致抬回家了,可說是典型完全不懂設計的一個例子。

  至於Playstation則採用灰色設計,感覺上像影音產品多過像遊戲機,重量也輕多了,即使一隻手也搬得動,CD盤採用雖然不帥但成本便宜的上開式,玩家不必怕主機吞了CD後拿不出來,更因而開發了『換碟』的惡魔技(關於這些古靈精怪的玩海賊遊戲技術,將會另文再談,暫先按下不表)。手掣一口氣加到八個掣再加十字掣,讓遊戲開發者有更多的鍵可以運用,因而也出現一堆遊戲差不多要玩家會六指神功能玩得動的設計。至於記憶咭可說是PS的最偉大發明,玩家不必再怕卡帶的電池沒有而將所有的記錄洗掉了。

  至於SEGA Saturn其實在做型上要比PS來得洗練,不像PS那麼凹凸不平,而背後加入的VCD咭更讓流行VCD地區的玩家將Saturn當VCD機來用。而背上的咭糟更讓Saturn可以『手動加Ram』來玩格鬥遊戲,讓一堆格鬥遊戲不必像Neo Geo CD般讀一個碟可以吃個公仔麵,也不像PS般偷格偷到嚇死人,出現一堆『羅拔出盧山龍飛翔』、『龍虎亂舞甩手』等奇異現像,以至明顯到無法接受的偷格畫面。之後推出的日版白色Saturn的電源鍵和Reset改用圓掣,加上純白的顏色十分討好。

  至於最後的N64,先不管任天堂仍堅持使用卡帶以及太遲推出,做型上仍是不錯的,基本上仍是採用超任的機身顏色,但卻有點像3DO,特別是前方的兩隻圓腳更讓人聯想起3DO,亦一反之前超任、以及其他兩部主機的長方型、少綾角的設計,而變成不規則的做型,雖然看起來很突出但感覺上就不大像高級電腦產品了。機身有四個手掣頭可說是極少有的豪氣(?),玩家不必買附加接頭都可以玩四打,至於手掣則同樣反潮流,『三指山』的設計並將Analog放到中間,實際用過就發現其實這是一個十分合付符人體工學的設計,玩家不左右手都可以使用,而且手感也好,只是似乎有點走得太過頭了吧...

  

PS2年代

  DreamCast雖然是在PS尾登場,但習慣上仍將他放到PS2一起比較。其實即使過了這麼久,再看回來DC仍是一件十分成功的產品,雖然實際比較重但體積卻小得多,即使和PS2比、甚至和PS3比仍很嬌小,純白的顏色十分討好,四個手掣插頭同樣讓玩家四打而不必仍配分插器,至於手掣的設計更是經典,首先是配合記憶咭VM就可以有一個小型的單色液晶顯示,讓遊戲有更多的玩法,VM也可以當作一個小型的遊戲機,甚至拿到街機上用也可以,此外也可以配Keyboard玩網路遊戲,另外主機本身也有一個電話線頭可以上網,雖然不是第一部可以上網,但可算是十分有創意的設計,始終當時上網在日本其實並不是十分流行的玩意。唯一外觀上的缺陷可能就是機身前方,那個十分討人厭的Microsoft logo吧?

  PS2現在大家都有在玩,其實在做型上和Sony的DVD機沒什麼兩樣,都是可以打橫打直擺放,機身又大又重,即使玩了這麼久仍是沒有什麼好感,倒是擴張性能上是自Sega Mega Drive之後最大的一部,不但可以配硬碟和寬頻,而且有一大堆插頭可以連接各種影音產品,配合主機各種影音輸出,讓這部遊戲機變成一部有品質的DVD機。震動手掣也有幅減重,不像之前那個被用家戲稱為流星槌。托盤式DVD盤在這裡發揮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打直放,看起來比較高級。

  至於XBox的設計,這部被點二二手槍都打不爛的堅固主機,單是看做型就覺得重了,那個大『交叉』實在不敢恭維,手掣雖然看起來重重又胖胖的,但實際上很輕,只是那個logo實在要命,手感也不佳,早個幾年的話還可算是Cyber的設計,但現在看來只是又重又笨拙的設計罷了。

  而GamCube則一反N64的佔地方,四四方方的雖然有綾有角,但背後的把手可算是絕了,玩家可以輕易的提起移動,多色設計也很可愛,手掣的鍵配置也很特別,相比起N64的平平無奇,這部NGC是重新回到任天堂拿手的玩具風格,但又不失高科技產品的形像,而且顏色鮮艷,十分可愛。

  

PS3時代

  由於三部主機都未推出,所以很難從官方照片中看到設計有什麼優點,特別是很多設計往往都是要從實際使用時才發現其優劣的。首先是Playstation 3,機身這次採用吸入式光碟盤,這樣機身可以更輕薄,而且加入流線型外型,比起之前的『黑古核突』機身來得更優雅,不過仍不設硬碟實在難以理解,現在的硬碟那麼便宜!至於那香蕉型的手掣,不知投出去會不會回來呢?

  至於XBox 360則改為純白色機身,如果不是那陰陽怪氣的綠色燈光,你會以為這是DreamCast的後繼機種﹣幸好不像是apple的產品。機身是大減重成功,最低限度外表看起來較輕巧,沒之前的那麼佔空間,不過不解的是那個古裡古怪的圓型logo,又圓又交叉,那三角是一下部主機的logo?至於無線手掣由於仍未實際操作,所以很難下判斷,但照一般用家的使用方法(將遊戲機放在電視下方)來說,由於主機不會拿得很遠,所以根本沒有無線的需要,搞不好最後玩家還是會用回有線控制,始終有線總比無線方便,既不必充電也不會有干擾的問題,反正一條線不算什麼問題吧?

  至於Revolution則是三部主機之中資料最少的,不過暫時來看是最簡約主義的設計,完全沒有任何裝飾,加上嬌小的機體,反而比其他兩部機更突出。

  

總結

  從以上的主機來看,任天堂其實是走玩具路線,除了失敗的N64之外都是以嬌小為主,即使超任也不算大部。而SEGA在DC之前則以黑色為主,可能是配合使用行星作為代號的原因吧?很有設計美,也大膽地將新技術和創意放到主機上。至於sony則走高級音響產品路線,雖然外苒出上沒有什麼突出之處,甚至像PS3讓人覺得是PC-E CD-Rom2的改良版,但由最初的PS到PS2再到PS3,看得出越來越VIAO化,也越來越洗練了。

  至於Microsoft,勉強來形容的話就是由『相當白痴』到『比較愚蠢』的設計吧?


(原文刊於遊戲週刊《GameWatch》,本筆者是該刊自由主筆,要多支持哦!)


主目錄 |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