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目錄 | 其他文章

業界專題

遊戲界的冰河期?還是下一個黎明前的黑暗?
文:傑特

  對於前年美國的經濟大災難,你或者不覺得和自身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美國大量熱錢流入,香港人都富得不得了。但其實在不知不覺之間,遊戲界已經被這個風暴捲得頭昏轉向了。

由合併誌談起
  話說某天晚上筆者一如往常去網台做直播節目時,監製拿出《Gamewave》對筆者說:「你地本書同《PC Gamewave》合併左喎!」,嚇了一跳之下立即打電話問編集長所為何事,他回答要想善用兩本書的共同資源,由於遊戲越來越兩家同出,合起來的話就不必那麼麻煩的兩邊的人都在做同一件事,這樣就可以空出人手來做其他的工作了。
  關於這件事由於筆者不是編集部所以也不好多事,但之後和編集長聊完之後再翻看遊戲發售表,以及在TGS試遊戲時亦發現了一個現像,就是這個年尾比前年甚至去年都要靜。歐美廠沒有什麼大作在年尾推出,而日本PS3有則只有拖了很長時間的GT5,PSP則是MHP3,倒是Xbox360還有《CALL OF DUTY:BLACK OPS》和《ASSASSIN’S CREED:BROTHERHOOD》,至於Wii和DS也沒有什麼大作,如果扣掉應該在三年前推出的GT5的話,那今年真正日本推出的大作只有MHP3,美系廠亦一片吹淡風。以這種情形來看不合併還真不是辦法:沒遊戲可以報、可以做攻略的話那還需要那麼多版紙嗎?總不成出本Lite版只賣五塊錢印十六頁吧?相比起之前去年一週內五隻好遊戲同時推出,現在卻是整個聖誕都沒遊戲玩,難道只能玩Kinect?Kinect又如何做攻略介紹?

邊個敢開發大作呀?
  話說前幾天Capcom的稻船敬二又再發出他的『日本落後論』,認為日本的遊戲比美國落後五年,由於他一直都想脫日入美,所以這番言論不算意外,但現在的情況是美國都自身難保,即使推出稻船所謂的『高質素遊戲』(說穿了還不是美國最流行、他認為賺錢最多的FPS?),美國人就願意買了嗎?或者說,他們連自己出的FPS都不大想買,還談什麼買日本的?
  在去年由於很多遊戲的企畫時間是在經濟好景時打下的,洗濕了頭不能不出(越遲出越大鑊是也),而且市道的惡化以及美元的賤價還沒有那麼嚴重,所以推出重量級遊戲還可以有賺頭。但現在日元高到已經是不能忍受的地步,美國的經濟又一直低迷,還會有遊戲公司敢開發花錢的大作嗎?特別是日本現在的情況是他們的遊戲一到外國價錢立即升到過火的地步,除非像Level 5這類只做日本國內生意的還可以想之外,其他公司一但要推出海外遊戲就得考慮𣿬率下遊戲被逼升值的問題。像去年《Bayonetta》水貨竟然賣成550大元!那跟本不是香港人可以接受到的價位吧?但行貨賣四百元的話又差太遠,甚至做成行貨回流日本的問題,以例子說明就是如果《VANQUISH》行貨賣398的話,水貨就是760,足足差了362元,即3980日元!換了你是日本的遊戲店,會不會坐飛機來香港買二十盒回日本?反正港版也只不過是中文盒面以及多了一張中文說明書、但其他卻完全一樣?特別是現在日元那麼高,來香港機票和駛費都便宜,辦水貨大有可圖也。
  其實這個問題之前在PS3也出現了,只是當時只限於日本和南韓因為行貨PS3價位差太遠,所以有一大票水貨商從南韓流私過來而已。水貨的問題打擊日本遊戲的發行,但減價又不成,因為實際的成本沒有減而只是𣿬率影響,那日本的遊戲界會好景才奇怪吧?除非像MHP3這種成本很低但又穩賣百萬的大作,否則任何新作開發時都要考慮日元高企遊戲難賣的現實問題。

減產縮皮為必然的趨勢
  話說上一期筆者談3DS說二萬五日元並不算太貴,這是以日元的角度來看,但如果換成港元就差不多二千五,一部手提機竟然賣二千五就真的很誇張了,早過三四年日元還在七算的代價二萬五也只是1750元,還在二千樓下並不算嚇人,但現在卻差不多去到二千五,這個價位就太難接受了。所以可以想像3DS頭一年並不會在海外推出,只要不賣到海外既不用擔心水貨問題,也不怕不夠供貨,一舉兩得。
  但遊戲公司就麻煩大了,遊戲不能推到海外,而現在日本的遊戲市場除了DQ.FF和MHP可以保證破百萬,其他的都只是二三十萬。如果真的要像稻船那種『脫日入美』的話遊戲的成本只會幾何級數向上推,Capcom大可以拿從MHP賺的錢去搞這些大作,但其他公可以嗎?想想如果現在推出MGS4的話konami會遇到多大的麻煩?當年推出時美國還未『爆煲』,七算下8800日元也只是616,可是現在卻是836,足足升了220港元,而港元和美元掛勾,那你以為經濟不景下的美國會願意花這麼多錢去買一隻遊戲?沒人買遊戲的話廠商當然不會推大作,而且為了減低人件費縮皮也是理所當然,而少了人當然也開發不了大作,惡性循環下遊戲公司是越做越縮,高質的遊戲當然也是越來越少。但畫面比較差的遊戲又被批評不夠水準,那結果是沒有廠敢開發大作,而只是用老遊戲系統加加減減推出續集應市。
  至於小公司又或者子公司的情況就更糟,他們沒有辦法從母公司爭取更多的資源來開發遊戲,但停工又不是,所以只好將遊戲拖慢來開發,既可以不用讓公司的員工吃閒飯不做事,又可以拖到市道比較好才推出遊戲。但後果就是以往TGS很多的子公司如元氣,又或者小公司如MMV今年都一起缺席,變成只有幾家大廠還可以支持,但小公司就消失得無影無踪。

Kinect在最不適合的時間登場
  至於MS花了好幾年才搞出的體感系統Kinect,則在最壞的時間登場。
  早幾年前MS看到wii的成功,就決定在自家的主機加入同類系統,而且還要更先進。但當時跟本沒有人想到全球經濟會差成這樣,現在推出kinect在除了面對以前筆者一直在說的各種問題(廠商的支持,遊戲的普及性和活用上的難度)外,更多了經濟不景的問題。現在的玩家除非真的很富有,不然會為了玩體感遊戲花多一筆錢買kinect?特別是當所有高科技界的焦點都轉過去智能手機的時候,遊戲界推出這種新產品能夠吸引那些追潮流的玩家嗎?如果連追潮流當褲子也願意的人都不去看kinect的話,那一般人更不會在這個市道買kinect。同樣地,PS Move的情況亦一樣,不是產品不夠好,而是局勢跟本不適合推出這類新週邊。
  如果早過兩年,在08年推出的話由於當時局勢還沒現在那麼多,加上當時智能手機大戰還未開打,那傳媒亦自然將火力集中在這個體感戰爭之上。但現在體感操作已不再是什麼大不了的東西,想玩家不顧一切去買一件不能吃的非必需品,就要讓他們覺得夠新鮮夠炫,而kinect炫是炫了,但現在推出的所謂遊戲都是早幾年Wii推出過、又或者很簡單就可以在wii上推出,用家不覺得有新鮮感那還買什麼?

暴風雪還要到後年才能完結
  至於這一個淡季要捱多久,最樂觀的話也要去到明年的冬天,因為現在才是所謂的貨幣戰爭的開始,各國在𣿬市場打個翻天覆地,沒有穩定的局勢經濟很難有起色,沒有起色當然也不會有人願意買遊戲(有錢都留番黎買必需品啦,七百幾一隻遊戲唔打會死既?),遊戲公司亦自然不會推出重量級遊戲。只靠二三線的低成本遊戲又炒不起場,最後還不如玩facebook遊戲又或者iphone遊戲好了。
  而到明年尾情況也差不多該穩定下來才是,現在美國其實已看到一點點的起色(盡管還是很反覆),明年穩定下來美國政府不再亂印美元,再加上日本政府終於動手印銀紙,日元應該可以回到八算左右,當風暴平靜下來人才有心去娛樂,這時遊戲才會有人去買,而由那時開始制作遊戲到推出就差不多了。所以快的話就是明年,慢的話就是後年,遊戲界才會捱過這個冬天再次復活。
  所以搞不好PSP2的不發表也是這個理由吧?現在推PSP2難道賣三萬五日元嗎?反正推出也沒有人買還不如壓下去好了。
  同一道理,在未來四個月任天堂突然以什麼籍口來壓後3DS的發售亦絕對不希奇﹣因為現在跟本不是發表新主機的時候,特別是日本。



主目錄 |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