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了的iPod Touch能為我們做什麼?初分析iPad
文: 傑特
多謝iPhone遊戲機化﹣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即使筆者再怎樣胡來,也不敢在一本遊戲雜誌的專欄大刺刺地寫apple產品。不過凡事總有例外,你能找其他公司的高科技產品可以上報紙的國際版一整頁?而且還要是相隔不足兩小時哩!
千呼萬喚?
其實很多年前已經有用家期待apple可以推出mac的平板電腦了,雖然也有類似modbook的第三廠特制版,但始終不是apple自己推出的產品,而且只是將MAC OS X搬過去一部有觸控的平板電腦也實在太沒創意了些,apple迷沒錯是很忠心,但另一方面要求亦高,他們期待的不是那種全無創意的東西,而是與別不同,其他廠無法模彷,不需要使用什麼新科技但必需要讓我們「Wooooooh!」一聲的產品。就像iPod、iPhone以至歴代的iMac甚至是Macbook Pro。
結果,iPad出來了。
說老實的iPad這個名字其實之前也有人想過,甚至一度成了這台產品的假名,而之後apple又不斷放出流言,如一大堆iSlate、iPad、iBook、MacBook touch、MacTablet、iTablet等名字,又吹出各種格式和功能,甚至說會發表iPhone 4.0,和以前那種超守秘主義不同,由於現在很難禁止情報流出,所以便來個假情報戰法,讓用家無法判斷那個才是真情報。不過事後孔明來看iPad也真的很有apple的風格:電腦所有機種都以M字開始(所以取消了iBook),而手提機清一色以P字,除了那個i可以橫誇兩個平台(iMac是例外,畢竟太經典而且是第一個i家族)外,apple取名都是簡單易記又響亮為主,讓即使不留意高科技新聞的人也很容易記得,的確很聰明。
早在數週之前筆者和友人J氏聊到多點觸控:他一直是win7多點觸控的支持者,所以打賭iPad會是個有多點觸控的OS X平板電腦。而筆者則認為Modbook要出的話一早出了,Jobs不是會推出這種有人做過又沒什麼創意的東西的人,之後我們打賭一餐飯,而結果卻是:是推出了多點觸控產品,但跑的卻不是OS X而是iPhone OS的加大碼iPod Touch,那,即是誰中了?
滿足「必需」的功能
對於那些追求輕量化的人來說,產品越輕越好,所以當任天堂推出DSill時友人F氏便一臉不看好,但結果卻相當好賣,這證明有不少用家是越大越好的,不然Netbook就不會由最早的七吋升到現在主流的十吋甚至還大下去了。iPod Touch是不錯,但大小和iPhone一樣就讓不少老花眼又或者大近視的人不滿,而且用來看書和漫畫也嫌太小了些,比起來kindle雖然比較大而且也沒彩色,但因為畫面大看起來舒服,用來看小說是好主意,再加上amazon的大量書刊支援,結果即使長相很遜還是一樣大賣。如果連只能看買回來的電子書也能成功,一部可以兼具看小說、漫畫、影片、上網、玩遊戲以至各類千奇百怪功能的iPad又怎可能失敗?
沒錯,表面上iPad實在談不上有什麼新點子,只是一部9.7吋的iPod Touch,比較好是支援藍牙鍵盤和另購實體鍵盤,但用的是iPhone OS而非OS X再加上不支援倉頡輸入(這點希望會在4.0加入吧!有實體鍵盤沒倉頡很麻煩的),表面真的無甚可觀。但如果從一般人使用netbook的習慣來看的話,其實iPad已經滿足到九成netbook使用者的需要了。
何以見得?首先用netbook的人主要都是上網找資料,一些簡單文書處理,聽聽歌看看影片照片,玩遊戲已經不算是必需功能了(除非像某網站半開玩笑的專題那樣,買部VAIO-P來玩美少女遊戲,實行挑戰Love Plus﹣konami如果推出Love Plus iPad版的話保證會讓iPhone和iPad在日本狂升數倍!),這些工作用iPhone雖然也可以但不會很順手,更別談寫稿了。但iPad在實體鍵盤支援下只要拿個藍牙鍵盤就隨時隨地都可以工作,如果不需要大量文字處理用虛擬鍵盤就能,那就更輕巧。至於看片除了將影片轉檔比較煩但也死不了人,特別是美國apple store有電影和電視劇集賣更可以隨時隨地看﹣至於利用3G來買影片一事,還是省省吧,3G網路的速度可沒快到將一條高清影片傳到iPad可以在數分鍾內完成,而且先決條件是網路要穩定,這種事還是留在家中用iTunes去做吧。不過利用iBooks store買本電子書倒是可行的,在特化版的iTunes中買歌來聽也很簡單,亦可以當成電子相架又或者加轉換頭來存入照片當數碼相薄也沒問題。至於上網更是舒服,當然不能少了iTS那一大堆apps吧!
對,即使有這麼多功能但『並不是一台獨立電腦』,而iPad的定位也不是電腦,而是如netbook般:已經有一至多台電腦,但希望有一個更輕巧的流動處理平台可以作簡單工作,但iPhone又輕巧過頭,Air太貴而且又好不需要那麼強的功能。所以筆者和友人打賭才會說不知勝負:因為這不是電腦,apple也不打算推出一部平板電腦。但,如果它能滿足到你的要求,是否電腦又有何相干?至於玩iPhone遊戲倒不是apple的重點,甚至電子書個人也不認為是主力賣點,但作為「apple流netbook」卻絕對一流。
也就是說,除非你堅持在iPad玩windows遊戲,不然這玩意可算滿足了netbook用家的九成以上需求,不需要netbook的也不會需要iPad,但對於那些會坐在地鐵上網翻資料又或者玩MSN的用家,iPad也一樣可以(筆者就試過用iPhone的IM+來和編集長聯絡),既然可以做到需要的工作,那,又何需要一定使用OS X又或者windows不可?更別提有十小時續航了,單是這點就已經打跨很多netbook吧?至於價錢最便宜的499美元到最貴的699美元,即三千八到五千四港元,而當一部netbook改用SSD的話價錢絕對會比這個貴,就知這個價位雖不是特別便宜但卻很有殺傷力。而3G模組是130美元,即是最貴也不過六千四,那吸引力有多大就不問可知了。
有什麼問題?
當然還是有些疑問:
首先是apps的執行問題,由於內置可以將apps的解像度放大到640X960,而OS又是同一個,所以除了畫面比較大就沒有什麼差別,而且iPad使用自家開發(當然是托收購了PA Semi之福)的晶片1Ghz A4,由於以省電為原則所以效率不會很高,但從展示來看已經比iPhone 3Gs要好了,相信這個晶片也會採用在下一代iPhone上提升續航力,至於採用特制晶片由於OS不變,所以apps的執行和開發都不會受到影響,各位之前買下來的在iPad也可以跑﹣當然如想有好外觀就得要為iPad最佳化囉!反正隨著iPad推出自然會有一堆針對它的apps開發又或者最佳化,例如mobile office之類,那就不需要買iWorks for iPad了﹣說真的,即使筆者這類重度apple控,也不覺得有需要使用iWorks﹣雖然MS office更爛...
另外可以接顯示這點擺明是針對需要做簡報的企業客戶,至於同步檔案更是必需,總不成要用家每次連接電腦都手動同步檔案吧?在這點上apple絕對不用擔心,總之就像你現在使用iPhone那樣,每一次連上電腦都會自動搞定,不需費神。電力也是採用USB供電,其實筆者比較擔心這麼一個大東西用USB可能要充到地老天荒,但apple似乎等不及USB 3.0了,所以只好用電壓比較低的2.0,不過用USB亦比多帶一個火牛到處走好。
至於一直受到華文用家投訴的中文輸入問題,除非你JB(對,既然只是一部放大了的iPod Touch,那之前一直在用的邪道理論上也自然通用在iPad上)否則只好寄望下一版會加入,不過iPad畫面大用手寫也會比較流暢。至於繁體中文,只能夠說期待正式推出時會有吧,iPhone都支援實在沒理由iPad會做不到,應該是某些問題未解決所以未放進去,不然台灣和香港是沒有人要用的。
至於很多人認為是iPhone的死穴沒有多工﹣其實說沒多工也不對,像iPod播歌功能、檢查電郵和safari功能還是可以背後執行,而利用Push功能也使很多apps即使沒有多工也一樣可以在背後工作,可算是解決了部份問題,事實上以iPhone、iPad這種掌上機器而言也真的沒有太大必要多工運作,又不是真正電腦可以開一大堆soft在桌面,與其開太多浪費電力還不如一次只行一個,而且穩定性也好得多。
至於另一個死穴flash,其實沒有flash的年代還不是一樣上網?特別是現在的flash網頁不但太多而且個一個都重得要死,電腦慢一點都拖到想哭,像nico那種更是動彈不得,除非能搞出一個輕巧到iPhone也能快速執行的flash,不然還是算了。 至於鏡頭方面如果iPhone沒有視像通話那iPad也不會有,反正連手機玩現像通話的人也少得可憐吧?
買不買?
由於個人沒有必要買netbook,加上apple產品最少等三代才會穩定,所以筆者除非有特別原因不然還不打算買,反正iPhone已經滿足到日常要求,沒必要再加一塊鐵板出街。
當然,如果推出iPhone/iPad版DQ的話,會不會失控就不知道了,另外如果iBooks可以支援一般文字檔和pdb、pdf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