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如在玩《櫻大戰》時不只是玩玩那麼簡單,而是有留意遊戲背景等設計的話一定會知道這遊戲的時代太正年代其實就就是日本的大正年代。在遊戲之中看到的日本太正時代相當地興盛,但真正的大正時代又是怎麼的一個時代呢?又是否如遊戲中的帝都般進步開明呢?而在遊戲以外的世界又是怎樣呢?這次就帶各位來一次空想大正旅行吧!
日本的大正時代是...
由於日本像中國古時一樣實行年號制,因此直到今天仍然稱呼XX幾年而不是20XX年。而日本的大正時代由1912年開始到1926年為止,共十五年。而遊戲的太正時代則由1912年至1926年以後,由於大正跟本就沒有十六年(1927年已是昭和二年了,而1926年則同時是大正十五年和昭和元年),所以肯定廣井在年份設定上刻意採用架空歷史而避開很多非常敏感而具爭議性的話題,如當時日政府開始實行軍事教育、東京有三千多人參與的反苛法示威游行、還有共產主義開始在日本出現等等。
現在,讓我們先從政治開始,再到文化、生活來慢慢去認識這個時代吧!
政治篇:
首先列出年表看看在大正十二至十六年之間,日本發生了什麼大事:
大正十二年(1923)
頭號大事當然是關東大地震。假如各位年紀較大又有看過日劇《亞信》的話都會記得這一幕:女主角亞信為了逃避隨地震而來的火災而逃到日比谷。而在《櫻大戰1》則設定為由天海所引發的事件。往後因這次大地震引發經濟危機。另一方面,政府亦處於不穩狀態,山本權兵衛第二次組閣、難波大助狙擊皇太子(虎門事件)以及清浦奎吾內閣成立。
大正十三年(1924)
這一年政治上可謂亂七八糟,掀起了打倒“特權內閣運動”,結果清浦內閣被逼解散國會再次大選。另一方面爭居婦女參政促進同盟成立,代表著日本比歐美更早一步邁向男女平權的道路上。
大正十四年(1925)
東京爆發反苛法示威,是對自明治維新以來立下的苛法一次強大的反抗,而反苛法運動的火焰往全國漫延。為了對付反對人士日本政府公佈治安維持法。而學校也開始實行軍事教育,往軍國主義再踏前一步。另外無產階級聯盟成立,標誌著紅色力量在日本正成形成。
大正十五年(1926)
反政府運動風起雲湧,政府的違反治安維持法起訴示威者,不過無法壓制無政府主義者與共產主義者的活動,而勞動農民黨的成主象徵著共產主義在日本已成氣候。
在外交上,這四年也出現了不少變化:首先是1919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向巴黎和會要求得到中國山東的權益,巴黎和會竟然接受要求,中國因而爆發五四運動。另一方面美日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1921年美國召開華盛頓會議,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美、英、法、日簽定“四國條約”重新制定太平洋島嶼的權益,而另一問題是軍備擴張限制,在長連三個月的爭論後於1922年簽訂“限制海軍軍備條約”,這條條約對軍國主義野心開始表面化的日本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同時中國為了廢除二十一條而向與會的國家提出,為了打擊想獨霸中國的日本的野心,在英美的施壓下日本同意簽訂“中日山東懸案條約及附約”,不但要交還膠州灣和膠濟路回中國,還以“九國公約”去否定日本在中國的壟斷地位。這時的日本正處於被世界孤立的情況。
在軍事上,由於華盛頓條約,日本於1922年進行第一次裁軍,表面上這是照條約規定行事,但實際上卻將裁減得來的經費建造空軍。至於1924年的第二次裁軍,而這次由陸軍大臣宇垣一成執行的“宇垣裁軍”名為裁軍,實際上卻是裁軍省來的錢建立新軍,並將精簡出來的軍宮派到大中小學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軍訓,甚至要退伍軍官指導青年團,調解勞資糾紛等工作,將全國置於軍方控制之下,就如宇垣自豪地說:通過這些新措施,就可以運用20多萬精兵及3000多萬在鄉間退伍士兵,嚴密控制全國青少年,把日本『七千萬同胞馳於至尊之下』。日本往法西斯軍國主義之路之再踏出一大步。
同時,共產主義也在這數年之間在日本興起,由於經濟不景使加上政府高壓統治,共產主義一發不可收拾。日本政府於1923年開始鎮壓共產主義者,不但進行大規模逮捕,甚至借關東大地震製造謠言去殺害共產主義者,不過共產勢力仍然成長,結果在日政府兩次大規模鎮壓之下被逼轉進地下活動。
從以上數方面來看,日本在二十年代前期都處於動盪不安的時期,政府一方面往軍國主義方向前進,另一方面努力打壓國內反對勢力,並將控制人民的魔手進一步擴大,令日本往二戰的不歸路前進。
文化篇
自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在短短的數十年之間努力吸收西洋科學知識,因此不論在科學、工學、醫學等理科科學,以及哲學、經濟學、法學、史學及文藝等都有革命性的進展。
戲劇
值得一提的是戲劇(各位還記得這一篇是“櫻大戰歷史考証嗎”?提了那麼多政治東東,搞不好各位以為這一篇是大正政治史了^_^),日本近代的戲劇可分為三大系統:哥舞伎、新派劇和新劇三種。其中地位最高是歌舞伎,情況就像香港早年那些紅怜般。而在明治二十年開始適應文明開化的戲劇出現了,這種劇結合了當時興起的寫實派歌舞伎風格和社會現實成為所謂的新派戲劇,但本質仍是歌舞劇。到了明治四十年,近代劇的始創人易卜生的作品被介紹到日本,當代以至後來大正年間的劇作家無一不受易卜生的作品所影響,特別是將西方名作移稙到日本更是成功如坪內逍遙將莎劇《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介紹到日本,並創作《新曲浦島》等劇本,特別是《暗無天日》一劇更有多達一百四十人的大合唱團出現,可說是日本歌劇的先驅,而到了大正年間新劇團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最有名而現在仍然健在的就是將美國百老匯結合反歌舞伎的全男班、以全女班演出的寶塚歌劇團,櫻大戰中的帝國歌劇團即以這為原型創造出來。直到大正年間戲劇仍然是日本文化的領導者,甚至有說領先其他文化達二十年。
總言之,在明治到大正年間的戲劇界是,最初的二十年由歌舞伎壟斷,到了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則是新派劇並存,到了明台四十年以後及大正年間則是歌舞伎、新派以及近代劇並立。
建築
明治大正時間也是日本建築史的大變革時期,隨著西洋建築技術的東來,以木造的建築到以石造的建築,日本的建築文化起了根本的變化。最初由於欠缺知識及材料,往往只能建築一種“擬洋式”的建築物,但後來明治政府為造一些“貨真價實”的西洋建築而請來西方建築大師如T.J Woters、C.De Boinville等人來建造真正的西洋風格建築物。而J.Conder更於日本當起建築教授來,教出一群相當出色的日本建築師,而他本人則是明治初年極之有名的鹿鳴館的設計師(是明治時代上流社會以及外賓的集中地)。
而到了明治中後期除了平民居所以及皇宮寺院等地仍是日式之外差不多所有大型建築都採用西式設計(現時銀座一帶仍保留這種風味,身處當地有如處於櫻大戰的時代),其中直到今天仍被視為日本近代建築史的經典就是帝國酒店,由美國設計大師Frank Lioyd Wright設計。
經濟、民生篇:
表面上,明治維新是將日本由一個封閉小國變成現代化大國,但這只不過是政府以至由政府支持的大財團的強大,對平民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得著,政府而樣壓榨平民的的心血,而且手法更是殘暴。
經濟
由於第一次大戰歐州資本家因戰爭的影響而退出亞州市場,所以日本商品在沒有競爭之下大發利錢,成為所謂“戰時景氣”。但同時因為通貨膨脹、百物騰貴,實際生活水平反而降低,而這種靠發戰爭財的所謂“景氣”其實很不可靠,因而大戰一結束日本的經濟就下滑了。形成所謂的經濟危機。而隨著資本主義興起而壯大的工人運動、加上政治知識日漸增加、而長期受到欺壓的農民運動,二者結合起來而成為大正年間一股強大勢力,鬥爭不斷,其中1921年參與鬥爭的人數為十四萬,不論是當時來看還是以今天的標準來說都是相當驚人的數字,從這些鬥爭中反映出大正年間日本平民其實是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民生
隨著西洋的科技來到日本,使日本人,特別是東京人的生活進步極快,如電車早於明治年間就已在東京出現,而蒸氣火車的大量運用使交通變得更發達。而電力的應用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在東京普及,不過仍只限於少數地區,一般平民無法享受。而生活上雖然在軍事以至文化都有驚人的進展,但一般平民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如東京除了銀座等繁華地區,其他地區的平民基本上過的生活並沒有比明治初年進步太多,甚至可說是相當落後,特別是相比起歐美在二十年代民生的進步,日本平民實在落後得可以。
結語
如果我們只從《櫻大戰》當中一看就以為日本在二十年代就已經可以和美國紐約或者倫敦相比的先進都市,人人安居樂業一片富足就大錯特錯了。在遊戲背後的真正日本,其實正處於動盪不安的時代,暴動四起、政局不穩、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出現都在喑示這個國家的未來。
幸好,此大正不同彼太正,因此我們在玩遊戲時不必有太大的心理陰影,但如了解多一點史實,玩起遊戲來也會多些樂趣,對嗎?
(原文刊於遊戲週刊《GameWatch》,本筆者是該刊自由主筆,要多支持哦!)